提到奢侈品,有人眼里闪过的是爱马仕 Birkin 排队时的期待,有人想到的是美妆柜台里贴着大牌 Logo 的唇膏,还有人会翻个白眼吐槽 “卖标比卖货赚钱”。这个横跨三个世纪的行业,如今正站在最矛盾的十字路口 —— 一边是 LVMH 财报里几十亿欧元的营收,一边是年轻人越来越响亮的 “性价比” 拷问。
奢侈品的起点其实特纯粹。18 世纪的欧洲街头,路易・威登的祖父在巴黎开着小作坊,专门给王室定制装行李的皮箱;爱马仕创始人靠打造精致的马车配件,成了贵族圈的 “御用匠人”。那时候的奢侈品没什么营销套路,全靠手艺说话,一件皮具要耗费数月工时,顾客非富即贵,买回去不仅是用,更是身份的隐性名片。这种 “小而美” 的模式延续了上百年,直到一群商业大亨盯上了这块肥肉。
改变的关键节点在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新富阶层崛起,女性开始走进职场赚钱,大家突然有了闲钱追求 “体面消费”。奢侈品品牌嗅到商机,搞出了个 “时尚民主化” 的名堂,说白了就是把贵族专属的 Logo 贴到普通人买得起的东西上。香奈儿早就在 30 年代试过这招,一瓶 5 号香水让买不起高定的姑娘也能沾点大牌边,后来 LV 干脆踢走中间商开直营店,把利润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这波操作直接把奢侈品从 “小作坊” 变成了 “印钞机”,LV 利润一度飙升到 40%,比同行高出一倍还多。
更狠的是品牌整合潮。1987 年 LV 和酩悦轩尼诗合并成 LVMH,从此开启 “收购狂魔” 模式,Dior、Givenchy、Tiffany 挨个收入囊中,最后连丝芙兰这样的渠道商也不放过。开云集团跟着凑热闹,把 Gucci 变成自家资产。只有爱马仕硬气,靠着家族持股严防死守,才没被 LVMH 吞并。这些商业巨头接手后,第一件事就是 “标准化”—— 店面装修、店员制服甚至开会用的咖啡杯都一模一样,曾经的手工温度,慢慢变成了工业流水线的冰冷质感。
有意思的是,品牌越标准化,大家反而越买账。戴安娜王妃拎着 Lady Dior 出现在镜头前,这款包立马成了全球爆款;卡尔・拉格斐给香奈儿搞出沙滩拖鞋、皮划艇这些 “跨界单品”,居然让品牌估值冲到了 1000 亿欧元。这背后全是心理学套路:买个 Logo 能满足炫耀欲,排队抢限量款能获得优越感,就算明知溢价高,也有人愿意为 “尊重需求” 买单 —— 这刚好踩中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软肋。那时候没人纠结性价比,仿佛拥有一件奢侈品,就拿到了上流社会的入场券。
但风水轮流转,2025 年的奢侈品市场早就变了天。二季度财报里,开云集团营收同比跌了 15%,Moncler 也下滑 2%,只有爱马仕和历峰集团的珠宝部门还在逆势增长。反差的关键藏在消费者的钱包里:过去几年品牌疯狂涨价,入门级消费者实在扛不住了,转而投奔 Miu Miu、Coach 这些性价比更高的牌子。更扎心的是珠宝品类的逆袭 —— 黄金成本撑着价格,前期涨价又克制,反而比动辄几万的皮具更受待见。
年轻人的 “祛魅” 来得更彻底。以前买个 LV Neverfull 要在朋友圈晒三天,现在大家更愿意把钱花在旅游、看展上。心理咨询师刘君发现,奢侈品的炫耀价值正在失效:当身边人都有大牌包,“与众不同” 的优越感就没了,反而不如实用的帆布包来得自在。社交平台上,“奢侈品平替”“大牌踩雷” 的帖子满天飞,有人扒出某大牌 T 恤成本只要两百块,售价却翻了十倍,“智商税” 的骂声越来越响。
不过奢侈品行业也没坐以待毙。爱马仕坚持手工制作,一个包要等半年以上,反而靠稀缺性稳住了 9% 的营收增长;LV 搞起 “可持续时尚”,用回收皮革做包,试图挽回年轻人的心。一些品牌还悄悄调整策略,把美妆、丝巾这些 “入门款” 的比例拉高 —— 毕竟买不起包的人,总能买支三百块的口红吧?这招还是当年香奈儿玩剩下的 “香水法则”,没想到在今天依然管用。
地区市场的分化更耐人寻味。欧洲和日本因为旅游消费降温,二季度业绩明显承压;中国市场虽然还在调整,但消费回流让行情慢慢趋稳;北美反而韧性十足,同比增长了 5%。这说明奢侈品的 “魔力” 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换了地方发光。有人调侃:“以前是中国人去欧洲扫货,现在是欧洲人盼着中国人来扫货”,倒也说出了市场变迁的真相。
现在再聊奢侈品,已经没有绝对的 “对与错”。有人觉得它是传承百年的艺术品,比如爱马仕的缝线至今还是手工缝制;有人骂它是消费主义的陷阱,毕竟批量生产的围巾实在配不上 “奢侈” 二字。黛娜・托马斯在《奢侈的!》里说得透彻:现在的奢侈品早就不是匠人时代的产物,而是 “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游戏”。但就算知道是游戏,也总有人愿意买票入场 —— 或许奢侈的本质,从来都不是物品本身,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想象。
当 Miu Miu 的少女风撞上爱马仕的老干部风,当年轻人的性价比诉求对上品牌的涨价策略,奢侈品行业的故事还在继续。下一个十年,它会变回小众的艺术品,还是彻底沦为大众的快消品?没人能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的眼睛只会越来越亮。
奢侈品常见问答
- 便宜的奢侈品入门款值得买吗?
看需求而定。香水、唇膏这类美妆产品单价低,能体验品牌调性,适合想尝试的新手;但像某些品牌的钥匙扣、小挂件,溢价过高又不实用,大概率会闲置。2025 年数据显示,美妆类入门款的复购率远高于配饰类。
- 奢侈品真的能保值甚至增值吗?
只有少数品类能做到。爱马仕 Birkin、Kelly 包和历峰集团的高端珠宝,因为稀缺性强,二手市场价格很稳;但成衣、普通皮具贬值飞快,比如某大牌夹克,入手一年就可能跌价 50% 以上。
- 为什么爱马仕能一直涨价还卖得好?
核心是 “稀缺性护城河”。它坚持手工制作,年产量有限,热门款需要排队甚至配货,人为制造了供需缺口。相比之下,过度放量的品牌,涨价后很容易引发消费者反感。
- 年轻人现在都不买奢侈品了吗?
不是不买,是更挑了。2024 年的调查显示,年轻人更愿意为 “设计感” 和 “实用性” 买单,Miu Miu 靠潮流设计领跑,Coach 凭高性价比突围,反而那些只靠 Logo 的品牌在被冷落。
- 海外买奢侈品一定比国内便宜吗?
现在差距已经很小了。2025 年中日、中欧奢侈品价差持续缩减,加上国内关税调整和消费回流政策,很多品牌的定价基本持平。算上来回路费,反而国内购买更划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奢侈品祛魅记:从王室专属到性价比争议的狂欢与冷却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