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的感应门总在无声开合,消毒水气味裹着各种声响漫溢出来。护士台的电子屏跳动着最新叫号,分诊台的护士刚把一支体温计塞进患儿腋下,转身又接过老人家属递来的病历本。穿蓝色工装的维修师傅蹲在墙角修输液架,金属碰撞声混着远处抢救室的仪器蜂鸣,构成这里独有的背景音。
儿科诊室里,李医生正用玩具小熊安抚哭闹的孩子。三岁的朵朵因为高热惊厥被送来,此刻刚缓过劲,小手紧紧抓着医生的白大褂纽扣。李医生放慢语速询问病史,笔尖在病历上沙沙游走,偶尔抬头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直到确定无需住院,才起身帮家属联系社区医院的后续护理。
分诊台的王护士已经连续站立四个小时,脚腕处的静脉曲张袜勒出浅浅的印痕。她面前的登记本上记满了信息:过敏史、基础疾病、发病时间,每一项都要反复核对。一位捂着胸口的中年男子跌撞进来,她立刻摸出血压计,同时扬声呼叫心内科值班医生,手指在急救仪器上熟练操作,汗水顺着额角滑进口罩边缘。
抢救室的红灯突然亮起时,刚换班的张医生正在吃盒饭。他扔下筷子冲进房间,患者是位急性心梗发作的老人,已经失去意识。胸外按压、除颤、气管插管,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监护仪上的曲线逐渐趋于平稳。直到家属带着哭腔赶到,他才想起盒饭里的鸡蛋还没来得及吃。
输液室里总能见到各种故事。靠窗的座位上,大学生小林一边输液一边赶论文,护士特意把输液速度调慢,还递来一个暖手宝。斜对面的大爷因为低血糖晕倒,邻座的阿姨主动分享自己的饼干,直到家属匆匆赶来道谢。护士站的抽屉里常备着糖果和纸巾,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常常能在关键时刻给人慰藉。
检验科的灯光彻夜不熄。化验师小陈盯着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眉头微微蹙起。这份样本来自一位反复发热的患者,已经排查过十种可能的病原体,此刻终于在涂片里发现异常。他立刻电话通知临床医生,又重新核对样本编号,确保每一个数据都准确无误。
药房的窗口前总有长队。药师刘姐戴着老花镜,仔细核对处方上的每一种药品。遇到看不清说明的老人,她会拿出放大镜逐字讲解用法用量,甚至在药盒上贴上手写的服用时间。有次患者拿错药,她追出药房两百米才赶上,回来时白大褂的下摆都被风吹得皱巴巴的。
手术室的门缓缓打开时,外面等候的家属总会立刻围上来。刚完成胆囊切除手术的赵医生摘下口罩,声音带着疲惫却依旧清晰:“手术很成功,注意术后六个小时不能进食。” 家属们连连道谢,他只是摆摆手,转身又去查看下一台手术的准备情况。手术服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湿,贴在身上冰凉一片。
儿科输液区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画作。有画着彩虹的,有画着医生护士的,还有用稚嫩笔迹写着 “谢谢阿姨” 的。护士长周姐每次路过都会驻足,这些画作是她收藏的宝贝。有个患白血病的小男孩出院前,特意画了幅穿白大褂的天使送给她,至今还摆在护士站的显眼位置。
凌晨时分的急诊室稍显安静。护士小李正在给病房换药,脚步声轻得像猫。走廊尽头的座椅上,一位母亲抱着熟睡的孩子,身上盖着小李递来的毛毯。值班医生在办公室整理病历,电脑屏幕的光映亮他布满红血丝的眼睛,桌上的咖啡已经凉透,却还没喝几口。
清创室里,实习护士小张正在跟着老师学习缝合。患者是位摔伤的农民工,伤口里还嵌着泥沙。老师耐心地示范消毒步骤,小张握着镊子的手有些发抖,却始终保持专注。缝合结束后,患者笑着说 “姑娘手挺稳”,小张的脸颊瞬间红了,眼里却闪着坚定的光。
供应室的阿姨们每天要清洗上千件医疗器械。分拣、浸泡、消毒、包装,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不锈钢托盘在流水线下泛着寒光,经过高温灭菌后,会被整齐地摆进无菌柜。这些沉默的器械,即将在医生手中重获生命,成为守护健康的利器。
夕阳西下时,急诊室的人流渐渐减少。护士们开始整理用物,补充药品,擦拭消毒台面。李医生送走最后一位患者,终于能喝上一口热水。窗外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他望着远处的车水马龙,想起白天抢救成功的患者,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
急诊室的故事从未停歇,白大褂的身影始终忙碌。这里有惊心动魄的抢救,也有温暖人心的瞬间;有医护人员的坚守,也有患者家属的期盼。每一个十二时辰的轮回里,这些平凡的人们用专业和善意,为生命筑起一道道坚实的防线,让希望在每一个清晨如期而至。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急诊室的十二时辰:那些藏在白大褂里的温度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1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