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素质教育,不少人脑海里会蹦出 “琴棋书画样样通” 的完美少年形象。可真正走进校园才发现,这事儿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诗情画意,反倒像场充满意外的欢乐喜剧,老师和学生都在其中练就了一身 “应变绝技”。
五年级班主任李老师至今记得第一次组织陶艺课的场景。原本设想中,孩子们会小心翼翼捏出小碗小盘,课后还能捧着 “作品” 合影留念。现实却是教室秒变 “战场”:前排男生把陶土搓成弹珠互相投掷,后排女生试图捏出偶像同款人脸,结果五官全挤成了 “抽象派土豆”,最绝的是班长,居然用剩余陶土给讲台上的绿萝做了个 “花盆披风”。等到下课铃响,李老师的黑西装上沾着三块陶泥,眼镜片还印着个小手印,可看着孩子们笑得通红的脸蛋,她突然觉得这节课比默写十遍古诗更有意义。
艺术课的 “翻车现场” 从不缺席,体育课更是大型 “状况百出” 现场。体育老师王哥刚接手六年级时,信心满满地推出 “趣味田径赛”,本想让不爱运动的孩子爱上奔跑,没成想第一个项目 “三人两足” 就出了岔子。一组男生为求速度绑紧布条,结果跑两步就摔成 “叠罗汉”,最底下的小胖还不忘喊:“老师!他踩我新鞋!” 另一边的跳绳比赛更热闹,有把绳子甩成 “流星锤” 误伤队友的,有跳着跳着顺拐的,还有干脆坐在地上给同学加油的。王哥站在终点线前哭笑不得,手里的秒表早就忘了按,可看着原本躲在树荫下的女生主动加入队伍,他悄悄把 “达标率” 的表格塞进了抽屉。
劳动教育的打开方式同样充满惊喜。四年级的 “班级小菜园” 刚开辟时,孩子们对着菜苗一脸茫然。有把向日葵种子种在阴影里的,有给生菜浇太多水导致烂根的,还有每天蹲在地里和蚂蚁 “分享” 零食的。班主任张老师干脆放弃了 “种植指南”,带着大家观察蚯蚓松土,记录雨水过后菜苗的变化,甚至允许他们给每棵菜起名字。等到第一次收获小番茄,全班围着那十几颗红彤彤的果子欢呼,有个平时挑食的男生小心翼翼咬了一口,眯着眼说:“比超市买的甜十倍!” 那天的劳动课作业,孩子们交上来的不是观察日记,而是画满涂鸦的 “蔬菜成长手账”,张老师把它们贴满了教室后墙。
素质教育不是把孩子打造成 “全才机器”,更像是给他们的成长添点 “调味料”。美术课上不必非要画得像模像样,那个把天空涂成紫色的女孩,后来用同样的色彩赢得了儿童绘画奖;音乐课不用强迫识谱,几个男生用矿泉水瓶做成乐器,居然在校园艺术节上表演了原创歌曲;就连看似 “无用” 的垃圾分类课,也让孩子们养成了随手整理的习惯,班里的卫生角从此再也不用老师督促。
家长们的态度也在悄悄改变。起初有家长找老师 “告状”,说孩子放学回家不写作业,天天琢磨怎么用树叶做书签;有妈妈抱怨女儿把旧衣服剪成碎片,说是要 “改造时尚单品”;还有爸爸担心儿子沉迷养蜗牛,影响了数学成绩。可当看到孩子在汇报会上侃侃而谈自己的 “小研究”,当发现内向的女儿因为话剧表演变得开朗,当听到儿子说 “妈妈,蜗牛产卵了,生命真神奇”,这些担忧渐渐变成了欣慰。有位妈妈在家长群里说:“以前总盼着他考第一,现在更想他每天都能笑着回家。”
校园里的这些细碎瞬间,拼凑出素质教育最真实的模样。它不是挂满奖状的荣誉墙,不是整齐划一的才艺展示,而是陶艺课上的陶泥手印,是菜园里的番茄清香,是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好奇光芒。老师们渐渐明白,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少一些 “必须怎样”,多一些 “可以试试”;少一些标准答案,多一些奇思妙想。就像那位老校长常说的:“教育不是修剪盆栽,而是让每棵树都能按照自己的样子生长,哪怕长得歪歪扭扭,也自有它的风景。”
期末汇报演出那天,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专业的道具。陶艺课的 “抽象土豆” 被摆在角落当装饰,小菜园的向日葵被插进矿泉水瓶作背景,孩子们穿着自己改造的衣服,唱着用矿泉水瓶演奏的歌。台下的家长和老师笑着鼓掌,有人掏出手机拍照,有人悄悄抹了眼泪。李老师看着台上那个曾经把陶泥扔到她身上的男生,正认真地给大家讲解陶艺创作的思路,突然觉得这场 “欢乐修罗场” 里的每一次 “意外”,都是成长最珍贵的礼物。
素质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它藏在每一节充满笑声的课堂里,躲在每一次 “搞砸了” 的尝试中,留在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它让教育不再是紧绷的弦,而是一首带着跑调却充满活力的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轻轻传唱。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素质教育:课堂外的 “欢乐修罗场”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