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蹲在茶园埂上,指尖划过新发的茶芽,竹篓里的茶叶已经铺了薄薄一层。春风卷着湿润的雾气掠过山腰,远处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那是去年村里引进的新项目,如今成了茶园旁最显眼的风景。
他站起身捶了捶腰,目光落在山脚的蓄水池上。三年前这里还是片荒坡,雨水顺着裸露的黄土往下冲,不仅冲坏了茶田,还带着泥沙堵了下游的河道。后来镇里来人,说要搞 “生态固碳”,组织村民种上了油茶和紫穗槐,既能保持水土,树木生长还能 “吃” 掉空气中的碳。
“周叔,该测土壤碳含量啦!” 村口传来年轻姑娘的声音,是县里派来的农技员小林。她背着银色的检测仪走过来,鞋上沾着新鲜的泥土,“这几天下雨,微生物活性高,测出来的数据准。”
老周跟着小林走到试验田,看着她将探针插进土里。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慢慢稳定,小林笑着说:“比上个月又高了 0.3 个单位,您这有机肥没白施。” 老周咧开嘴笑,去年改用羊粪堆肥代替化肥时,还有村民说他折腾,现在看着茶叶品质提升,收购价涨了三成,没人再反对了。
晚饭时,儿子周明打来视频电话,背景是亮堂的办公室。“爸,我们公司新上的碳管理系统,能实时监控每个车间的排放量。” 周明拿着平板晃了晃,“上个月通过节能改造,我们省了两千多度电,折算成碳积分还卖了不少钱。”
老周端着搪瓷碗凑近屏幕,看着儿子眼里的光。五年前周明刚进工厂时,天天抱怨车间里的轰鸣声和排黑烟的烟囱。后来厂里陆续装了废气处理设备,还引进了太阳能路灯,连食堂都改用了电炒炉,整个厂区的树都多了起来。
挂了电话,老周沿着茶园散步,月光洒在光伏板上,折射出温柔的光晕。他想起年轻时砍树烧炭的日子,那时山上的树稀稀拉拉,一到雨天就担心滑坡。现在好了,漫山的茶树和林木郁郁葱葱,连山里的鸟都多了起来。
转过山坳,碰到护林员老张扛着铁锹往山下走。“刚给新种的杉树浇完水,” 老张抹了把汗,“这批树要是长起来,一年能固碳好几吨。” 他指着远处的监测塔,“上面的传感器能实时测空气里的碳浓度,这几年是越来越低了。”
回到家,老周打开电视,正好在播碳交易市场的新闻。主持人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减排,连农户种的经济林都能通过碳汇交易获得收益。他摸出手机给周明发了条消息:“家里的茶园要是能算碳汇,咱也给国家减点碳。”
没过多久,小林带着工作组来了村里。他们拿着仪器测量茶园的面积和林木覆盖率,还详细记录了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情况。“周叔,您这茶园符合碳汇项目的标准,” 小林兴奋地说,“以后每年都能拿到碳汇补贴。”
老周站在茶园里,看着漫山的绿色,忽然觉得 “碳中和” 这三个字不再遥远。它不是书本上的名词,是光伏板转动的光影,是茶树下的有机肥,是儿子车间里的节能设备,是护林员脚下的新苗。这些细碎的努力,正像涓流汇聚成河,慢慢改变着山与城的模样。
入夏后的第一场暴雨来得突然,老周站在屋檐下看着雨幕。山坡上的植被牢牢抓住泥土,雨水顺着沟渠平稳流走,没有了往年的浑浊。他想起小林说的 “生态缓冲带”,那些种在坡地的灌木就像绿色的屏障,守护着茶园也守护着下游的村庄。
雨停后,周明带着女朋友回来了。姑娘是做环保设计的,看到村里的光伏板和生态林,眼睛一亮:“叔,我们可以把茶园改造成生态旅游示范点,让城里人选一棵‘碳中和树’,既能体验采茶,又能参与固碳。”
老周听得直点头,招呼着两人去茶园看看。阳光穿透云层洒下来,茶尖上的水珠闪着光,远处的光伏板在雨后更显清亮。周明蹲下来帮父亲整理茶枝,女朋友拿着相机拍照,镜头里的绿水青山格外动人。
“爸,下个月我带团队回来做规划,” 周明站起身说,“咱们不仅要自己减排,还要让更多人知道怎么减。” 老周笑着应着,心里盘算着再种几行油茶,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多固点碳。
夜色渐浓,村里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温暖的光芒照亮了石板路。老周坐在门槛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忽然想起老张说的话:“树长得慢,但只要年年种,总有成林的时候。” 减排的路或许也一样,看似细微的改变,终会积累成显著的成效。
他不知道未来的碳汇市场会怎样,也说不清那些复杂的减排技术,但他知道只要把茶园种好,把树护好,就是在为碳中和出力气。就像儿子在工厂里节约每一度电,小林在田间记录每一组数据,无数人的努力叠加在一起,总能让天更蓝,山更绿。
风吹过茶园,带来阵阵茶香。老周站起身,望着远处城市的灯火,那里有儿子奋斗的身影,有无数正在发生的改变。他忽然期待起明年的春天,那时新种的油茶该发芽了,光伏板会吸收更多阳光,而这片土地上的碳足迹,会在草木生长间慢慢变浅。这样的改变,还将在多少个春秋里,续写着绿色的故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草木间的碳足迹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