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樟木箱总锁着股特殊的香气,掀开褪色的蓝布衬里,整整齐齐码着几十只绣绷,最底下压着本牛皮纸封面的旧册子,边角磨得发毛。每年芒种刚过,她就会搬张竹凳坐在天井里,阳光透过梧桐叶筛下碎金,刚好落在绷架上的绸缎上。
我总爱趴在旁边看她穿针引线,银亮的针脚在绿绸上游走,转眼就冒出半朵栀子花。外婆的指尖缠着顶针,指腹因常年捻线结着层薄茧,却比小姑娘的手更灵巧。“这是你太外婆传下来的手艺,” 她戳戳我的额头,线轴在膝头转了个圈,“当年她在巷口摆摊子,香囊要提前半个月预订。”
那年我十岁,非要跟着学绣 “五毒” 香囊。外婆找出块鸭蛋青的软缎,用粉线在上面画了只张牙舞爪的蝎子。我攥着绣花针,手却总不听使唤,线团滚到墙角,针脚歪歪扭扭像爬着条小蛇。她没责怪,只是把我的手拢在她掌心,带着我一针针走 “锁边绣”,“针要藏得深,线要拉得匀,就像过日子,得藏着细功夫。”
端午前三天,巷子里开始飘起混合的香气。外婆会把晒干的艾草、薄荷、丁香剪成碎末,和磨细的朱砂拌匀,装在棉纸做的小袋子里。我捧着这些香料包跑遍整条巷子,给阿公送驱虫的,给隔壁阿妹送带茉莉的,回来时衣襟上也沾着淡淡的药香。
有年端午下了场暴雨,河水涨得漫过石阶。外婆却依旧在屋檐下绣香囊,雨珠顺着瓦檐滴落,在青石板上砸出小水花。“你太外婆那时候,遇上大水灾也没停过做香囊,” 她忽然开口,银针穿过绸缎的声音格外清晰,“她说这香囊里藏着节气,藏着念想,不能断。” 那天她做了只特别的香囊,用暗红的绒线绣了只振翅的蜻蜓,翅膀上缀着两颗极小的珍珠。
后来我离开老家去城里读书,每年端午前总会收到外婆寄来的包裹。信封里除了香囊,还有张字条,上面写着今年加了哪种新香料。有次拆开包裹,发现香囊的针脚有些凌乱,打电话回去才知道,外婆的眼睛花得厉害,穿针要靠放大镜。我在电话里哭了,她说傻孩子,等你回来,我教你认香料。
去年端午我特意请假回家,推开门就闻到熟悉的香气。外婆坐在老地方,只是竹凳旁多了副老花镜,绣绷上是只未完工的鸳鸯。我走过去坐在她身边,像小时候那样趴在桌上,看着她把最后一针收尾。阳光穿过窗棂,在她花白的头发上镀了层暖光,也照亮了樟木箱里那本旧册子 —— 原来里面夹着太外婆的照片,照片里的姑娘抱着堆香囊,笑容和外婆此刻一模一样。
巷子里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香囊里该放哪些香料,超市里卖的机器做的香囊,闻起来总少点味道。但外婆依旧坚持每年手工做几十只,分送给街坊邻居。她说这不是什么值钱东西,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念想,得让节气里的香气一直飘着。那天傍晚,我和外婆坐在天井里,手里各捧着只刚做好的香囊,晚风拂过,带着艾草和薄荷的清香,漫过青石板路,漫过爬满青苔的墙根,也漫过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这香气里藏着的,是一代代人的坚守,是时光里的温暖记忆,或许,也是民俗最动人的模样。
常见问答
- 端午香囊里通常会放哪些香料?
传统端午香囊多选用艾草、薄荷、丁香、藿香、佩兰等具有驱虫、醒脑功效的天然香料,部分还会加入少量朱砂,既有实用价值,也符合民俗寓意。
- 手工香囊的绣制有哪些常见针法?
常用的有锁边绣、平针绣、盘金绣等,其中锁边绣因能紧密包裹香料不易漏出,是制作香囊的基础针法,外婆传承的 “藏针” 技巧能让成品更精致。
- 为何民俗中端午要佩戴香囊?
最初是为了驱避蚊虫、净化空气,后来逐渐衍生出祈福纳祥的寓意,长辈给晚辈送香囊,也包含着平安健康的美好祝愿,是节气与情感的结合。
- 现在手工香囊越来越少见,如何保护这类民俗技艺?
除了家族内部的口传心授,还可以通过社区教学、短视频展示等方式让年轻人了解制作过程,同时结合现代审美创新设计,让老技艺适应新需求。
- 不同地区的端午香囊在样式上有何区别?
江南地区多绣花鸟、蜻蜓等灵动图案,用料偏轻薄绸缎;北方则常见 “五毒”“老虎” 等造型,寓意辟邪,面料更厚实,部分还会缀上流苏或铃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青囊里的端午记忆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3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