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西门的垃圾分类站总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与清晨的豆浆香缠绕在一起。王阿姨的竹篮里装着昨夜攒下的厨余垃圾,沥水袋系得方方正正,倒进去时几乎没洒出汤汁。她总说这习惯是被孙子 “逼” 出来的,小家伙书包上挂着的分类卡通挂件,是学校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的奖品。
回收箱旁的蓝色塑料筐已经堆得半满,矿泉水瓶和快递纸箱被细心地分开放置。几个穿校服的孩子蹲在那里,正用马克笔在纸箱上画笑脸,说是要让 “可回收物开启新旅程”。
[此处插入图片:晨光中的社区垃圾分类站,蓝色可回收物箱与绿色厨余垃圾箱排列整齐,一位老人正将分类好的垃圾投入对应箱体,箱身贴着彩色的分类指引海报]
负责清运的老张比往日多带了副手套,橡胶材质的手套能隔绝厨余垃圾的潮气。他的垃圾车经过三年升级,已经分成四个密闭仓室,“以前混装的时候,夏天一车馊味儿能飘三条街,现在不同仓室有不同除臭系统,干净多了”。他熟练地将绿色桶里的厨余垃圾倒入对应仓室,金属碰撞声在清晨格外清脆。
单元楼的公告栏刚换上新的分类指引,物业小陈正用透明胶带把边角压实。这份指引比去年的版本多了不少细节,连过期药品和旧电池的投放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之前总有人把废灯管扔进其他垃圾,现在我们加了专门的有害垃圾收集盒,每周三下午有专人来收”,她指着公告栏下方的小盒子说,里面已经放了几节旧电池。
菜市场的变化更让人惊喜。以前随处可见的烂菜叶,现在都倒进了门口的绿色垃圾桶,环卫工每天中午会来清运,这些厨余垃圾最终会变成有机肥,送到郊区的农场。卖鱼的摊主李师傅特意买了不锈钢滤网,“鱼鳞、鱼内脏过滤出来单独装,不然容易堵下水道,还污染环境”,他手里的滤网已经滤出了一小袋废弃物。
周末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上,孩子们成了主力军。他们戴着 “小小分类员” 的红袖章,给过往的居民分发宣传手册,还表演了自编的垃圾分类儿歌。“厨余垃圾进绿桶,可回收物蓝桶装,有害垃圾红桶放,其他垃圾灰桶收”,稚嫩的歌声引得不少人驻足。一位大爷拿着手册仔细看,“以前总分不清楚,现在听孩子一唱,倒记住了”。
回收站点的工作人员小刘每天要分拣上千件废品。他戴着放大镜,把混杂在旧报纸里的塑料袋挑出来,“这些塑料袋属于其他垃圾,混进去会影响废纸的回收质量”。他面前的分拣台分成了好几格,每一格对应一种可回收物,分拣好的废品会被打包送往不同的加工厂,旧塑料瓶变成新的纺织纤维,废金属熔铸成新的零件,旧书本则打成纸浆,重获新生。
傍晚的垃圾分类站渐渐安静下来。最后一位投放垃圾的居民是刚下班的年轻人,她手里的垃圾袋分得整整齐齐,绿色袋子里是晚餐的厨余垃圾,蓝色袋子里是空饮料瓶和快递盒。她轻轻把袋子放进对应的垃圾桶,转身消失在夜色中。垃圾桶上的太阳能指示灯亮了起来,在暮色中发出柔和的光,照亮了旁边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的标语。
这些发生在垃圾桶旁的细碎时光,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厨余垃圾不再随意丢弃,可回收物得到充分利用,有害垃圾被妥善处理,城市的环境在这些细微的改变中慢慢变好。那些戴着红袖章的孩子、坚守岗位的环卫工、认真分类的居民,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关于环保的日常故事。
当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扔垃圾前多花几秒钟分类,当回收系统的运转越来越顺畅,当垃圾分类从 “要我做” 变成 “我要做”,我们生活的城市会迎来怎样的改变?那些被妥善处理的垃圾,又会以怎样的形式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这一切,都藏在每个清晨的竹篮里,每个傍晚的垃圾桶旁,藏在我们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守护里。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垃圾桶旁的时光叙事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3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