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老槐树的影子斜斜切过晒谷场时,王桂英总在围裙上蹭蹭沾着麦糠的手。她指尖的纹路里嵌着三十年的泥土,指甲盖边缘磨出的薄茧,是侍弄庄稼最诚实的纪念。风掠过麦田掀起的绿浪里,藏着村庄最朴素的秘密 —— 每一粒粮食的诞生,都牵着一双双布满风霜的手。
春分刚过,地里的菠菜冒出新绿,王桂英蹲在田埂上间苗,指尖掐断多余的嫩芽时总带着点舍不得。去年冬天的雪水渗进土层,把沉睡的种子唤醒,那些顶破硬壳的幼苗,像极了三十年前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她习惯在裤兜里揣把碎瓷片,遇到板结的土地就轻轻划开,仿佛这样能帮幼苗呼吸得更畅快些。
谷雨前后的雨丝带着暖意,打湿了张建国的草帽。他正弯腰给玉米秧培土,胶鞋陷在泥泞里,每拔出来都带着 “咕叽” 的声响。这片玉米地是父亲传下来的,当年父亲教他辨苗情的模样还清晰如昨:“叶子打卷不是渴,是地里的虫在闹脾气。” 如今他也对着儿子重复这话,少年嫌他唠叨,却悄悄把父亲的旧农具擦得锃亮。
麦收的日子最是熬人,却也最让人踏实。凌晨的露水还凝在麦穗上,收割机就轰隆着开进了麦田。李娟跟着母亲捡拾掉落的麦穗,毒辣的日头把皮肤晒得发烫,汗水流进眼里涩得生疼。母亲却说:“每根麦穗都藏着老天爷的情分,丢了可惜。” 傍晚坐在麦垛上数星星,空气里满是麦秆的清香,母亲忽然说:“你小时候最爱在麦垛上打滚,如今都能帮家里干活了。”
玉米成熟时,田野像铺了层金黄的地毯。张老汉背着筐子掰玉米,腰杆不如往年挺直,每弯一次腰都要歇片刻。孙子骑着小三轮车来送饭,看见爷爷吃力的样子,踮着脚尖要帮他掰玉米。张老汉笑着把孙子抱到车上:“你好好读书,爷爷就有力气了。” 夕阳把祖孙俩的影子拉得很长,玉米叶的沙沙声里,藏着最温柔的期盼。
秋雨过后,该种冬小麦了。田埂上满是翻耕过的新土,散发着湿润的气息。赵建国把种子拌上农药,动作娴熟得像在进行某种仪式。他记得爷爷说过:“种地就像养孩子,得用心伺候,才能盼着好收成。” 如今他把这话教给儿子,看着儿子把种子均匀撒进土里,忽然觉得,那些埋在地下的种子,不仅长着庄稼,还长着一代代人的希望。
菜地里的萝卜缨子绿油油的,霜降过后就该收萝卜了。王秀莲拿着锄头挖萝卜,泥土裂开的缝隙里,露出胖乎乎的萝卜身子。她把萝卜码在筐里,想着给城里的女儿捎些去。女儿总说城里的萝卜不如家里的甜,王秀莲知道,那是因为城里的萝卜没沾过家里的土,没听过田埂上的风声。
冬日的田野安静下来,却也藏着生机。麦苗在雪被下悄悄生长,等待着春天的召唤。刘大爷坐在炕头编竹筐,窗外的雪簌簌地下着。他盘算着开春要种些新品种的蔬菜,儿子从网上给他查了资料,说现在的种子产量高、抗病性强。刘大爷虽然不太懂那些新名词,却愿意试试,他说:“种地也得跟着时代走,不能守着老法子不变。”
年根底下,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晒着干货。干辣椒串成串挂在屋檐下,玉米棒子堆成了小山,萝卜干、红薯干透着诱人的色泽。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大人们忙着准备年货,空气里满是团圆的味道。李婶捧着刚晒好的红薯干给邻居送去,笑着说:“这是自家种的,尝尝鲜。” 邻居回赠她一瓶腌菜,说:“你家的红薯干甜,我家的腌菜香。”
开春的号角总会准时吹响,当第一声春雷划破天际,田野又会热闹起来。新的种子埋进土里,新的希望也随之生根发芽。那些在田埂上奔波的身影,那些沾满泥土的双手,那些藏在庄稼地里的故事,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它们随着四季流转,在泥土里刻下一圈圈年轮,生长着时光最动人的答案。
这些生长在泥土里的故事,还在继续着。那些弯腰劳作的身影,那些期盼丰收的眼神,那些代代相传的叮嘱,会随着春风再次铺满田野,在每一寸土地上,书写着关于生活、关于传承、关于希望的篇章。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泥土里的年轮,生长着时光的答案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3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