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远机械厂的冲压车间总飘着股机油与铁锈混合的味道,王建国捏着刚打印出的生产报表,指腹在 “合格率 91.2%” 的数字上反复摩挲。这位当了八年车间主任的老技工抬头望向生产线,三名工人正围着卡壳的机床忙碌,地面散落着七八个报废的五金件,远处的物料架上,标注着 “备用” 的零件盒已经堆到了第二层。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上个月的月度总结会上,厂长把一摞投诉信拍在桌上,客户抱怨产品交货总是延迟,更有两家合作商直接终止了合同。王建国连夜统计数据,发现车间里光是等待物料的时间就占了生产周期的三成,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边角料,一年下来竟能堆满两个标准仓库。
转机出现在初夏的一个午后。戴着金边眼镜的张教授走进车间时,王建国正对着堆积如山的半成品发愁。这位深耕制造业管理三十年的专家没有直奔办公室,反而蹲在废料箱前翻看起来,手指捻起一块带着毛刺的零件:“你们生产一百个产品,要扔掉九个,这些废料里藏着的可是真金白银。”
张教授带来的 “精益生产” 理念,起初在车间里遭遇了集体沉默。老周是厂里的老资格焊工,听到 “要减少库存” 时立刻红了脸:“库存少了,客户急单来了怎么办?上次因为缺个配件,我愣是通宵赶工才没误事。” 几个年轻工人也跟着附和,觉得这些理论太 “虚”,不如他们凭经验干活实在。
真正的改变始于一次试点。张教授选中了最不起眼的螺母生产线,第一步就是让大家 “找浪费”。统计员小李发现,工人取料要往返仓库三次,单次路程就要五分钟;质检员老陈则注意到,因模具磨损导致的不合格品,占了废料总量的四成。更让人意外的是,生产线末端堆积的成品里,有两成是三个月前就该交付的订单 —— 只是没人及时通知发货。
“把等待变成准备,把库存变成流转。” 张教授在车间白板上写下这行字,带领团队重新规划了生产线。物料架被挪到了工位旁,按使用频率贴上不同颜色的标签;模具组建立了定期保养制度,每次换模时间从两小时压缩到四十分钟;连以往随意堆放的半成品,都有了专属的流转架,上面清晰标注着生产进度。
老周的态度在一周后发生了转变。那天突然接到一批加急订单,按以前的流程,光是备料就要花半天时间。可当他走到工位时,所需的原材料已经整齐摆放在料架上,模具也提前调试完毕。“以前总怕缺东西,拼命囤货,结果越囤越乱。” 他摸着刚焊好的螺母,语气里满是感慨,“现在料随用随到,反而心里踏实。”
变化在车间里悄然蔓延。原本杂乱的地面变得干净整洁,每个工具都有了固定的摆放位置;生产报表上的 “等待时间” 从 30% 降到了 8%,合格率却一路攀升到 98.5%。最让王建国惊喜的是,上个月盘点时,库存金额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近四十万,仓库腾出来的空间,刚好能放下新引进的自动化设备。
有次市里组织企业参观,几家同行走进宏远机械厂的车间,都忍不住驻足拍照。曾经堆满废料的角落,如今改成了 “改善提案墙”,上面贴满了工人的建议:“在料架旁装感应灯,取料更方便”“把质检环节融入生产过程,即时发现问题”…… 这些带着温度的字迹,比任何理论都更有说服力。
张教授离开那天,王建国特意把他送到门口。望着车间里有序运转的生产线,张教授突然说:“精益生产从来不是一套固定的公式,而是让每个人都成为改善的主角。” 这句话让王建国想起了老周,那个曾经最抵触改变的老工人,现在每天都会带着徒弟研究怎么提高效率。
深秋的阳光透过车间的玻璃窗,洒在正在作业的工人们身上。小李拿着新的生产报表走过,上面的数字依旧醒目,只是旁边多了一行小字:“今日改善:优化包装流程,节省工时 15 分钟”。王建国知道,这场发生在车间里的 “减法革命”,其实是一场关于效率与人心的加法,而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车间里的 “减法革命”:老工厂的精益重生记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3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