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攥着手机站在教室门口时,后槽牙都快咬碎了。上周刚在年级组会上夸下海口 “玩转智慧课堂”,此刻屏幕上的 “课件加载失败” 提示却像条嘲笑的小尾巴,身后三十双眼睛正盯着她手里那支号称 “能点石成金” 的智能触控笔。
这种手忙脚乱的名场面,如今在中小学课堂里不算新鲜。曾经粉笔灰纷飞的讲台,悄悄爬满了网线和充电器;讲台上的教案本换成了平板电脑,连最守旧的老教师也学会了用弹幕功能和学生互动。
![校园智慧课堂场景,教师用平板授课,学生通过终端互动,屏幕显示课件内容]
李同学的书包就是最生动的注脚。三年前还塞得鼓鼓囊囊的习题册,现在被一个轻薄的学习平板取代。早自习时不再是此起彼伏的翻书声,而是齐刷刷的 “解锁成功” 提示音。不过他最近有点头疼,妈妈给平板设置了 “专注模式”,连藏在文件夹深处的小游戏都被系统自动屏蔽,只能乖乖跟着 AI 助教背英语单词。
信息化设备刚进课堂时,闹出的笑话能编一本合集。有位数学老师第一次用投屏功能,不小心把手机里的广场舞视频播了出来,全班笑得前仰后合,纪律委员敲了三分钟桌子才稳住场面。还有低年级的小朋友,对着触摸屏上的虚拟教具,非要伸手去 “拿” 屏幕里的三角形,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老师,它怎么不听话呀?”
这些小插曲背后,是教学方式的悄悄变脸。以前批改作文,王老师要抱着厚厚一摞本子改到深夜,红笔圈点的错别字和修改意见,第二天学生未必都能记住。现在用作文批改软件,不仅能自动标出错误,还能根据每个学生的薄弱点推荐范文。更妙的是互动功能,学生可以直接在屏幕上回复修改思路,王老师躺在家里沙发上就能逐一批注,再也不用把作业本堆成 “小山”。
学生们的学习姿势也变得五花八门。课间走廊里,以前扎堆讨论题目的小团体,现在可能正围着一台平板电脑看实验视频;图书馆的角落里,有人戴着耳机听 AI 老师讲历史,手指还在电子笔记上飞快滑动;就连体育课上,体育老师都拿着运动手环数据分析表,精准吐槽某个男生 “八百米跑成了散步”。
不过技术这东西,有时也会掉链子。期中考试前,学校的智慧教室系统突然集体 “罢工”,投影仪黑屏,答题系统瘫痪。正准备用在线题库刷题的师生们瞬间懵了,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校长有办法,临时搬来黑板和粉笔,让课堂变回了 “传统模式”。看着老师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公式,学生们反而觉得新鲜,连平时爱走神的同学都听得格外认真。
家长群里的画风也跟着变了。以前班主任发通知要逐条 @家长,现在一条群公告配上在线回执,谁看了谁没看一目了然。但也有家长犯愁,辅导作业时遇上 “智慧作业” 系统,明明自己算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一样,系统却提示 “步骤不规范”,急得在群里连发三个问号:“这机器比我上学时的老师还严格?”
信息化给特殊教育带来的改变更让人惊喜。听力障碍的同学戴上智能助听器,能清晰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视力不好的学生用电子阅读器放大字体,再也不用把课本凑到鼻尖;连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都有了专门的互动软件,通过游戏化设计帮助他们建立社交连接。有位特教老师说,以前要花半年才能让孩子学会的简单指令,现在通过动画教学,一个月就能见效。
校园管理也沾了信息化的光。以前查寝要宿管阿姨一层楼一层楼跑,现在刷脸门禁系统自动记录出入信息;食堂的智能餐盘能自动称重计价,再也不会出现 “打菜阿姨手抖少给一块肉” 的抱怨;就连校园里的垃圾桶,都装上了满溢提醒装置,保洁师傅再也不用挨个查看。不过也有小意外,有次系统误将教职工的宠物狗识别成 “未登记人员”,在保安室触发了警报,闹出不小的笑话。
老师们的 “充电” 日常同样热闹。学校组织的信息化培训课上,老教师们戴着老花镜,跟着年轻教师学做 PPT 动画;年轻老师则钻研如何用短视频软件制作教学素材,连美术老师都学会了用数字画板批改作业。有位快退休的语文老师,硬是把《岳阳楼记》做成了带配音和动画的互动课件,课堂效果好到学生们下课还围着他要链接。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些变化全盘接受。有家长担心孩子整天对着屏幕伤眼睛,偷偷把平板藏起来,结果被孩子用 “要上网课” 的理由识破;也有老师怀念粉笔板书的质感,觉得电子屏幕少了点 “人情味”。但就像一位班主任说的:“以前用黑板擦要担心粉笔灰,现在用橡皮擦工具一点就干净,技术虽然有小毛病,但确实让教书变得更轻松了。”
校门口的小卖部老板最有发言权。以前学生们放学总爱买笔记本和笔,现在更多人来买的是平板支架和充电线。老板也顺势升级了支付方式,从现金收款变成了扫码支付,还学会了用进货 APP 统计销量,偶尔还能和学生聊两句 “哪个学习软件最好用”,俨然成了半个 “教育信息化专家”。
这些发生在校园里的细碎变化,拼凑出教育信息化的真实模样。它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概念,就是老师批改作业时少熬的几个夜,是学生做题时多出来的几种思路,是家长辅导作业时少掉的几根头发。或许未来还会有更酷炫的技术走进课堂,但只要能让教与学变得更轻松、更有趣,那些偶尔的手忙脚乱,那些啼笑皆非的插曲,都成了这场 “变形记” 里最生动的注脚。
就像张老师后来总结的:“以前觉得 WiFi 和黑板是天敌,现在才发现,当粉笔灰遇上 WiFi 信号,能擦出最不一样的火花。” 而教室里那些闪烁的屏幕和认真的脸庞,正在悄悄证明这句话的重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当黑板遇上 WiFi:校园里的信息化 “变形记”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