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火里的光阴,舌尖上的乡愁

铁锅与柴火相触的瞬间,迸出的火星子落在青砖灶台上,溅起细碎的灰。外婆总说草木灰是最好的调味,就像岁月里藏着的那些温柔,要经过时光熬煮才会显现。我扒着灶台边缘的缺口,看她布满皱纹的手抓起一把糯米粉,在粗瓷碗里与温水缠绵成雪白色的团,指尖捻开的小剂子在案板上滚出圆润的弧。

蒸笼冒出的白汽裹着桂花糖的甜,漫过厨房木窗棂上的雕花。外婆掀开竹制笼屉的刹那,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鬓角的霜白,糯米糕上点缀的蜜饯在光线下泛着琥珀色的光,咬下去的软糯里藏着整座秋天的芬芳。

灶火里的光阴,舌尖上的乡愁

后来外婆的灶台换成了不锈钢的燃气灶,可她总说少了点烟火气。直到某个深冬的午后,我在老房角落翻出那口发黑的铁锅,锅底还粘着当年烧糊的红薯印记,仿佛能看见十岁那年的雪天,外婆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红薯在灶膛里 “滋滋” 冒着糖油,香气穿透厚厚的棉门帘,勾得我在院子里直跺脚。

母亲接手厨房时,把外婆的手艺学了七八分。她做的萝卜丝饼总带着独特的焦香,秘诀是在面糊里加一勺外婆酿的米酒。每次揉面时,她会把我拉到案板前,让我用小小的拳头捶打面团,说这样做出的饼才够筋道。油锅里的饼坯鼓起金黄的肚皮,滋滋的声响里,母亲的发梢沾着面粉,在阳光里像撒了层细盐,那是我童年最温暖的画面。

十七岁离家求学的清晨,母亲在厨房忙到天蒙蒙亮。保温桶里的鸡汤还冒着热气,油豆腐吸饱了汤汁,鸡骨头上的肉炖得脱骨,她塞进我手里的油纸袋里,是刚出炉的萝卜丝饼,用干净的棉布裹了三层。火车开动时,我咬下一口饼,酥脆的外壳在嘴里碎裂,眼泪突然就混着咸香落进了纸袋里,原来最动人的味道,从来都与牵挂有关。

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我特意提前回家帮母亲备年货。菜市场的豆腐摊前挤满了人,母亲熟稔地和摊主打招呼,要了最嫩的卤水豆腐,说要做我最爱的炸豆腐泡。热油翻滚时,她的动作慢了些,眼角的皱纹也深了些,可当豆腐泡在油锅里浮起金黄的身子,她眼里的光依旧明亮,和小时候我看见的一模一样。

年夜饭的餐桌上,外婆的糯米糕和母亲的萝卜丝饼总会占据最中间的位置。蒸汽氤氲里,外婆夹起一块糯米糕放进我碗里,母亲则往我汤碗里添了块炖得软烂的排骨。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屋里的暖光映着三代人的笑脸,我突然明白,所谓年味,不过是熟悉的味道里,藏着最踏实的陪伴。

去年秋天回去,发现母亲的鬓角也染了霜。她站在灶台前炒南瓜子,锅里的瓜子在火光中蹦跳,香气漫了满院。我走过去从背后抱住她,她的肩膀比记忆里单薄了些,却依旧温暖。“今年的桂花落得早,” 她转身揉了揉我的头发,“晒了些桂花干,等会儿给你装罐带去,泡水喝也好,做糕点也行。”

那天下午,我们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剥着刚从地里挖的花生。母亲说起我小时候的趣事,说我总偷摸吃外婆藏在罐子里的糯米糖,被发现了就往她身后躲。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风里飘着桂花的甜香,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像锅里慢慢熬煮的糖水,浓稠得化不开。

返程时的行李箱里,塞满了母亲准备的吃食。玻璃瓶里的桂花蜜,油纸袋里的炒花生,还有用保鲜盒仔细分装的萝卜丝饼。高铁上,我打开一盒饼,还是熟悉的焦香,咬下去的瞬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有灶台火光、有亲人笑脸的厨房。原来无论走多远,总有一些味道,会牵着你回家的路。

楼下的早餐铺开了五年,老板娘总记得我的口味,豆浆要无糖的,包子要豆沙馅的,而且要蒸得久些的,说这样豆沙才够绵软。有次加班到深夜,路过铺子时发现还亮着灯,老板娘正在收拾蒸笼,看见我就笑着招手:“刚蒸好的热包子,给你留了两个。” 咬下一口温热的包子,豆沙的甜在嘴里化开,疲惫突然就消散了大半,原来陌生人的善意,也能藏在烟火味道里。

小区门口的馄饨摊,摊主是对中年夫妻。男人擀皮,女人包馅,动作麻利得像一场默契的舞蹈。他们的馄饨馅里总会加切碎的马蹄,咬起来清脆爽口。每次降温的早晨,我总会去吃一碗,老板娘会额外多放些辣油,说驱寒。看着热气腾腾的馄饨碗,听着夫妻俩偶尔的闲聊,心里就会泛起暖意,这寻常的烟火气,藏着最真实的生活滋味。

有次出差去南方小城,在老巷子里发现一家卖汤圆的小店。店主是位老奶奶,推着老式的流动餐车,车身上的红漆已经斑驳。她的汤圆是手工搓的,芝麻馅里加了少许陈皮,甜而不腻。我坐在小板凳上吃汤圆时,老奶奶坐在旁边给我讲,这手艺是她婆婆传下来的,做了快四十年了。碗里的汤圆浮浮沉沉,像极了岁月里那些不曾改变的坚持,温暖而有力量。

记忆里最难忘的一顿饭,是在外婆病重时。她躺在病床上,虚弱得连说话都费力,却拉着我的手说想吃糯米糕。母亲立刻回家忙活,灶台的火光映着她泛红的眼眶,糯米粉与温水交融,像极了我们压抑的情绪,沉重却又带着期盼。当糯米糕端到病房时,外婆只吃了一小口,却笑了,那笑容里的满足,让我至今想起都忍不住哽咽。

如今外婆走了,母亲把那口老铁锅收进了储物间,却总会时不时拿出来擦拭。每次做糯米糕时,她会按照外婆的方法,在灶台上撒少许草木灰,说这样才够味。我知道,她是在守护着一种味道,更是在守护着一段记忆,一段藏在灶火与炊烟里的,关于爱的记忆。

上个月回去,我第一次尝试自己做萝卜丝饼。按照母亲教的方法,在面糊里加了勺米酒,揉面时特意用拳头捶打了很久。油锅里的饼坯慢慢鼓起,焦香渐渐弥漫,母亲站在旁边看着,眼里满是欣慰。“像模像样的,” 她笑着说,“以后就算我不在了,你也能吃到熟悉的味道。”

那天的萝卜丝饼,我吃了很多,酥脆的外壳下,是软糯的内里,还有米酒的清香,和记忆里的味道一模一样。我突然懂得,那些代代相传的味道,从来都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藏在其中的爱与牵挂,是时光留下的印记,是无论走多远,都能让我们找到归属感的乡愁。

窗外的树叶又黄了,院子里的桂花又开了。我站在厨房的灶台前,学着母亲的样子揉面,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案板上,面粉泛着柔和的光。锅里的油开始冒泡,我小心翼翼地放进饼坯,滋滋的声响里,仿佛听见了外婆的叮嘱,看见了母亲的笑脸,那些温暖的时光,都藏在了这熟悉的味道里,从未走远。

原来美食最动人的魔力,不是惊艳的口感,也不是精致的摆盘,而是味道里藏着的故事,是时光里沉淀的情感,是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能温暖人心的,最朴素的牵挂。就像外婆的糯米糕,母亲的萝卜丝饼,还有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寻常滋味,它们或许平凡,却早已刻进生命里,成为最珍贵的记忆,在每一个思念的时刻,温柔地涌上心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灶火里的光阴,舌尖上的乡愁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3633.html

(0)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

  • PCBA:藏在每一份温暖背后的科技心跳

    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床头,我们伸手拿起手机查看时间,指尖触碰屏幕的瞬间,是否曾想过这份便捷背后藏着怎样的精密力量?当远方的亲人通过视频通话传来熟悉的笑容,画面清晰流转的时刻,是否意识到有一群默默耕耘的人,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为这份牵挂搭建起了无形的桥梁?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看似冰冷却充满生命力的核心 ——PCBA。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科技符号,而是融入我…

    2025-08-29
    22
  • 职场织锦:那些藏在晨光与灯火里的故事

    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在晨雾中渐渐褪去朦胧,像一块被细心擦拭过的巨大蓝宝石,折射出城市苏醒时的第一缕微光。步履匆匆的人们怀揣着各自的心事走进旋转门,皮鞋敲击地面的声响、电梯里短暂的沉默、茶水间飘来的咖啡香气,共同编织成职场每日开篇的独特序曲。这里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却有着看不见的角逐与坚守;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却藏着无数人关于梦想与生存的细碎篇章。每一个工位都是一…

    2025-09-05
    9
  • 畜禽相伴:解码传统与科学交织的畜牧世界

    畜牧是人类依托畜禽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与繁殖获取肉、蛋、奶等产品的生产活动,这种与动物共生的生产模式已伴随人类文明数千年。从远古时期驯化野猪、原鸡开始,畜牧便成为农业文明的重要支柱,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动物蛋白来源,也塑造了不同地域独特的养殖文化与生产习惯。如今,即便现代农业技术飞速发展,畜牧依然保持着传统经验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在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村经…

    1天前
    2
  • 佛:那束照进心灵深处的柔光

    佛,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藏在每一片落叶的纹路里,融在每一滴晨露的晶莹中,悄悄住进每个渴望安宁的人心里的温暖。它像山间的清风,轻轻拂过躁动的灵魂,让那些在尘世中奔波得疲惫不堪的人们,能找到一处可以停靠的角落,卸下满身的重担,感受片刻的从容。 或许有人会说,佛是虚无缥缈的存在,看不见也摸不着。可当你在深夜里辗转难眠,为生活的琐碎愁眉不…

    2025-09-04
    14
  • 霓虹深处的人间烟火:商业地产里的时光情书

    暮色漫过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时,老城区的百货商场正亮起第一盏暖黄色的廊灯。导购员李姐抚平制服下摆,习惯性摸了摸柜台角落那盆绿萝 —— 这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十八个年头,叶片上的纹路里,藏着无数顾客的笑与愁。 商业地产从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堆砌,那些错落的商铺、流转的人潮、甚至空气中浮动的香气,都在悄悄编织着一座城市的情感经纬。它是初入职场的女孩买下第一支口红的悸动,…

    4天前
    3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