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桌第三层抽屉里藏着半罐去年的龙井,茶梗都快戳破锡箔纸了。上周整理文件时翻出来,顺手抓了撮扔进马克杯,开水冲下去的瞬间,蜷缩的茶叶突然舒展,竟飘出些久违的清香。这场景让我忽然想起刚入职那年,工位上永远摆着速溶咖啡,如今却成了保温杯泡枸杞的 “老干部”—— 职场这东西,果然比家里的挂历更能见证时光。
新人时期总觉得职场该像电视剧里那样,要么剑拔弩张抢项目,要么勾心斗角防同事。记得第一次跟着前辈去见客户,我提前三天背熟产品手册,连客户可能问的刁钻问题都列了清单,结果饭桌上人家压根没提业务,全程在聊钓鱼技巧。散场后前辈拍我肩膀:“做业务先做人,就像泡茶得先暖壶,急不得。” 当时只当是客套话,直到后来自己带新人,才懂这话里的分量。
去年部门接了个硬骨头项目,甲方要求一周出三套方案,还天天泡在办公室 “督战”。团队里几个年轻人熬得眼睛通红,有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对着电脑哭,说自己做的设计全被打回。我把她拉到茶水间,泡了杯那罐快过期的龙井:“你看这茶叶,第一遍冲的水最浓,却也最涩,得滤掉几遍才顺口。” 第二天她重新改了方案,加了几个甲方提过的小细节,居然一次性通过了。
职场里从来没有 “标准答案”。以前总羡慕那些 PPT 做得漂亮的同事,觉得他们升职快是运气好,直到有次跟着做跨部门项目,才发现人家每次开会前都会提前问遍所有参会者的需求,连投影仪的接口都提前确认三遍。反观自己,好几次因为漏看邮件里的附件,白白多熬了几个晚上。后来慢慢学着把 “差不多就行” 换成 “再检查一遍”,发现不仅出错少了,连喝咖啡的时间都变多了。
最有意思的是部门里的老周,五十多岁还在学新媒体运营,每天捧着手机刷短视频学剪辑。有人开玩笑说他 “一把年纪瞎折腾”,他却晃着保温杯说:“职场这趟车,要么跟着往前开,要么被甩下去,跟年龄没关系。” 上个月他做的直播带货方案,居然比几个年轻同事的点击率还高。这让我想起家里那罐龙井,明明放了一年,换个喝法,居然还能尝出新味道。
身边总有朋友抱怨职场压抑,说每天重复机械的工作像上了发条。可仔细想想,那些所谓的 “枯燥” 里藏着不少小惊喜:比如突然摸透了打印机的脾气,再也不用每次卡纸都喊技术部;比如跟合作了半年的客户成了朋友,偶尔还能收到对方寄来的特产;甚至只是学会了快捷键,比以前节省了十分钟下班时间。这些细碎的改变,就像茶叶在水里慢慢舒展的过程,不显眼,却实实在在。
前几天整理工位,又看到那罐龙井,这次索性把剩下的茶叶全倒进了保温杯。泡出来的茶味道淡了些,却多了几分回甘。想起刚入职时对着电脑手足无措的样子,想起第一次独立完成项目时的激动,想起被客户骂哭又重新站起来的瞬间,突然觉得职场就像这杯茶,有人嫌它苦,有人爱它的醇,有人喝得匆匆忙忙,有人品得慢条斯理。
关键从来不是茶本身好不好,而是你愿意花多少心思去泡它。那些熬过的夜、踩过的坑、学过的本事,就像一次次注水、滤茶的过程,看似繁琐,实则都是在沉淀味道。或许再过几年,我也会像老周那样,捧着保温杯学新东西,也会对着新来的年轻人说些 “泡茶要暖壶” 之类的老话。
至于那罐龙井喝完了怎么办?大概会再买新的吧。毕竟职场这杯茶,只要还在工位上坐着,就总得继续泡下去。下一次,说不定能尝出更不一样的味道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职场这杯茶:泡开的是日子,品出的是自己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