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教育,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课本、考试、成绩单,总觉得这事儿带着点严肃和压力。但其实呀,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灌输,更多时候,它就藏在那些不起眼的日常小事里,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悄悄暖着人心。就拿我邻居家的小姑娘朵朵来说吧,上小学三年级的她,之前特别怕数学,每次做应用题都皱着眉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妈妈一开始也着急,陪着做题的时候忍不住会说 “这么简单都不会”,结果朵朵反而更紧张,越错越多。后来有一次,朵朵妈妈偶然发现,孩子做手工的时候特别专注,拼乐高、折纸都又快又好,于是就想着从手工入手,把数学题变成 “手工游戏”。比如算长方形面积,就让朵朵用彩纸剪出对应的形状,一边量边长一边算;算除法,就把一堆玻璃珠分成几堆,让她数每堆有多少颗。没想到这么一改,朵朵不仅不怕数学了,还经常主动拿着题目问 “妈妈,今天我们玩哪个数学游戏呀”。你看,教育有时候就是这么灵活,不用非得盯着 “学会多少”,先找到孩子喜欢的方式,知识自然就跟着来了。
还有我之前遇到的一位小学老师,姓王,特别会和孩子打交道。他们班有个小男孩叫小宇,性格特别内向,上课从不举手发言,就算被点名,也总是低着头小声说话,声音小得像蚊子叫。王老师没有逼着小宇必须大声回答,而是先从 “小任务” 开始。比如让小宇帮忙发作业本,每次发完,王老师都会当着全班的面说 “谢谢小宇,今天的作业本发得又快又整齐”;下课后,也会特意找小宇聊两句,问问他喜欢看什么动画片,最近有没有好玩的事儿。慢慢的,小宇开始愿意和王老师说话了,有时候还会主动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大概过了两个月,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提问 “谁能说说这个故事里的小动物为什么这么做呀”,小宇居然慢慢举起了手。虽然回答的时候声音还是有点小,但王老师特意走到他身边,认真听完后,笑着对全班说 “小宇说得特别好,把小动物的心思都想明白啦,要是声音再大一点,大家就能听得更清楚啦”。从那以后,小宇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洪亮,整个人都变得开朗了不少。其实教育就是这样,不是要求每个孩子都变成一模一样的 “好学生”,而是看到每个孩子的不同,用耐心和鼓励,帮他们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除了学校和家庭,生活里的很多场景,其实都是最好的 “教育课堂”。我记得有一次带家里的小侄子去公园玩,他看到地上有个被人扔掉的塑料瓶,抬脚就想踢走。我赶紧拦住他,问他 “你看这个瓶子扔在地上,是不是不好看呀?要是有人不小心踩到,还可能会滑倒呢”。小侄子点点头,我又接着说 “那我们要不要把它送到该去的地方呀”,然后指着不远处的垃圾桶说 “你看,那个绿色的垃圾桶,就是专门装可回收垃圾的,塑料瓶放在那里,还能被重新利用,变成新的东西呢”。小侄子听完,主动跑过去把塑料瓶捡起来,扔进了垃圾桶里,还回头跟我说 “姑姑,我以后看到垃圾,都会把它们扔进垃圾桶的”。其实这种时候,不用讲太多大道理,孩子通过自己的行动,就能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种从生活里学到的道理,往往比书本上的知识更深刻,也更难忘记。
还有一次,我在超市看到一对母女,小女孩大概四五岁的样子,非要买货架上的糖果,妈妈说 “家里还有好多糖果呢,吃完了我们再买好不好”,可小女孩不乐意,坐在地上就开始哭,还伸手去抓货架上的东西。旁边的人都看了过来,妈妈却没有生气,也没有因为觉得尴尬就妥协,而是蹲下来,轻轻拍着小女孩的背,等她哭声小一点的时候,温柔地说 “妈妈知道你特别想吃糖果,糖果甜甜的,谁都喜欢对不对?但是我们之前说好的,每次只能买一种零食,而且家里的糖果还没吃完,要是现在再买,放久了就不好吃了。等我们把家里的糖果吃完,下次来超市,妈妈就带你买这个好不好?”。小女孩一开始还撅着嘴,不过听妈妈这么说,慢慢点了点头,从地上站起来,拉着妈妈的手说 “那妈妈说话要算数哦”,妈妈笑着说 “当然算数,我们拉钩”。其实面对孩子的哭闹,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头疼,要么忍不住发脾气,要么就赶紧满足孩子的要求,想快点结束 “尴尬场面”。但这位妈妈的做法,既没有伤害孩子的情绪,又让孩子明白了 “约定” 的意义,还教会了她要学会等待,这种平和又有原则的教育方式,比简单的 “不许哭” 或者 “给你买”,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要有用得多。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 “急功近利” 的事儿,它更像一场漫长的 “陪伴”。就像种一棵树,不是播下种子之后,每天都去拔苗助长,而是耐心地浇水、施肥,看着它慢慢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每个孩子就像不同的种子,有的可能长得快一点,有的可能长得慢一点;有的喜欢阳光多一点,有的喜欢水分多一点。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做的,不是拿着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个孩子,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给予他们需要的关爱和引导。比如有的孩子对音乐特别敏感,听到音乐就会跟着节奏跳舞,那我们就可以多给他们听一些不同类型的音乐,让他们感受音乐的美好;有的孩子喜欢画画,不管是在纸上画,还是在地上画,都能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那我们就可以给他们准备画笔和画纸,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而不是指责他们 “把衣服弄脏了”“画得乱七八糟”。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看到别人的孩子会背很多古诗、会弹钢琴、会说外语,就着急起来,觉得自己的孩子 “落后了”,于是赶紧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就像有的花春天开,有的花夏天开,有的花秋天开,甚至有的花冬天开,没有谁规定一定要在某个时间开花才是 “好花”。如果我们非要逼着孩子按照我们设定的节奏成长,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就像我之前认识的一个家长,给上一年级的孩子报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补习班,还有钢琴、绘画两个兴趣班,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先写学校的作业,再写补习班的作业,周末还要去上兴趣班,连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后来孩子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一提到 “学习” 就害怕,家长这才意识到自己错了,赶紧停掉了大部分的补习班,只留下孩子真正喜欢的绘画班。慢慢的,孩子才重新找回了笑容,也愿意主动学习了。
其实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出多么优秀、多么厉害的 “天才”,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 “完整的人”—— 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想法,知道怎么去爱别人,也知道怎么去面对生活里的困难;遇到喜欢的事情,能有勇气去追求;做错了事情,能有勇气去承担;看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伸出援手;面对不公平的事情,能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这些东西,可能没办法通过考试来衡量,也没办法写在成绩单上,但却是孩子未来走进社会,能过得幸福、过得从容的重要基础。
就像我之前听说过的一个故事,有个小男孩在学校里成绩平平,不算特别突出,但他特别有爱心。有一次班里转来一个新同学,因为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特别不适应,总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不跟别人说话。小男孩看到后,主动走过去,把自己的漫画书分享给新同学,还邀请他一起玩课间游戏。慢慢的,新同学很快就融入了班级,也和小男孩成了好朋友。后来老师在评语里写 “你可能不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孩子,但你一定是班里最温暖的孩子,你的善良和热心,就像小太阳一样,照亮了身边的人”。其实这样的孩子,就算将来没有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也一定会因为这份善良和温暖,拥有很多真挚的友谊,也会在生活中收获很多快乐和幸福。这难道不也是教育的成功吗?
我们常常会想,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其实答案很简单,好的教育,就是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的教育;是能看到孩子的独特之处,不盲目比较的教育;是能让孩子在犯错的时候,知道有人会包容他、引导他,而不是指责他、否定他的教育;是能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有勇气去追求的教育。它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多么昂贵的投入,就藏在每一次耐心的倾听里,每一次温柔的鼓励里,每一次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的坚持里。
就像春天的雨,润物细无声,好的教育也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滋养着孩子的心灵,帮他们长成独一无二的模样。也许我们没办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 “学霸”,成为 “精英”,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这大概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意义,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里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小温暖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4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