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小区楼下碰到邻居张姐,她正蹲在地上给上小学的儿子捡书包里掉出来的作业本。孩子噘着嘴,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面包,一看就是早上赶时间又闹了小脾气。张姐一边叠作业本一边跟我吐槽:“现在辅导作业比我当年上班还累,明明是简单的数学题,讲八遍他还是一脸‘你在说什么’的表情,有时候真想把课本扔了算了。”
我听着忍不住笑,因为这种 “崩溃瞬间” 几乎每个家长都经历过。想起我表姐家的孩子,去年刚上初中,第一次月考成绩不理想,表姐连夜翻遍了各种教育博主的视频,买了一整套 “学霸笔记”,结果孩子根本不看,还跟她闹了好几天别扭。后来表姐实在没辙,跟孩子坐下来好好聊了聊,才发现孩子是觉得初中课程节奏太快,自己跟不上,又不好意思说,只能用抵触情绪掩饰。
其实咱们总说 “教育要讲究方法”,可真到实际情况里,哪有那么多标准答案啊。就像我同事老周,他家闺女从小喜欢画画,放学回家不写作业先涂涂画画,老周一开始急得跳脚,觉得这是 “不务正业”,直到有一次学校办画展,孩子的作品拿了一等奖,还被老师夸有创意,老周才慢慢想开:“孩子不是机器,不可能按咱们设定的程序走,只要她不跑偏,喜欢点啥也挺好。”
说到这儿,我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有个老师发现班里有个小男孩总爱上课走神,后来才知道,孩子是在观察窗外的小鸟。老师没批评他,反而在课上留了十分钟,让孩子给大家讲小鸟的生活习惯。从那以后,小男孩上课认真多了,还成了班里的 “鸟类小专家”。这个老师的做法特别戳我 —— 教育不是把孩子塞进同一个模具,而是找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帮他们把光放大。
现在很多家长都特别焦虑,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周末报满补习班,假期安排各种兴趣班,孩子累得喘不过气,家长也跟着遭罪。我邻居家的孩子才上二年级,周末要学钢琴、英语、书法、围棋,有一次孩子跟我抱怨:“阿姨,我好久没见过动画片里的太阳了,因为我周末早上醒来就要去上课,晚上回来天已经黑了。” 听到这话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咱们小时候盼着周末能出去玩,现在的孩子却盼着周末能多睡会儿,这好像有点本末倒置了。
而且教育这事儿,不只是学校和家长的事儿,孩子自己的感受也特别重要。我表妹上高中的时候,成绩一直中游,她爸妈总说 “再努力点就能考上好大学”,可表妹其实喜欢做手工,每次捏橡皮泥都能坐一下午。后来表妹跟爸妈摊牌,说想考艺术学校,爸妈一开始坚决反对,觉得 “学艺术没前途”,直到表妹把自己做的手工作品拿去参加比赛拿了奖,爸妈才松口。现在表妹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手工设计师,每次跟我聊起当年的选择,都特别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家孩子跟别人比:“你看隔壁小明这次考了满分”“楼下小红钢琴都过十级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有的孩子开窍早,有的孩子后劲足,拿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就像让兔子去学游泳,让鱼去学跑步,根本不现实。我有个朋友是小学老师,她跟我说:“班里最调皮的孩子,可能特别有领导力;成绩最差的孩子,可能特别会关心别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就看咱们能不能发现。”
说到老师,我特别想提一句,好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太大了。我上小学的时候,数学成绩特别差,总觉得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后来换了个数学老师,她每次讲课都会用特别有趣的例子,比如把加减乘除编成小故事,还会在我答对题的时候使劲夸我。慢慢的,我居然觉得数学没那么难了,后来还成了班里的数学小组长。现在想想,要是当时没有那个老师,我可能一辈子都对数学有阴影。
其实教育就像种庄稼,有的庄稼春天发芽,有的庄稼秋天结果,咱们不能着急,得慢慢等,还得根据庄稼的需求浇水施肥。要是不管不顾地猛施肥,庄稼反而会被烧坏。养孩子也是一样,咱们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按自己的节奏成长,而不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现在网上有很多所谓的 “教育秘籍”“育儿宝典”,其实哪有那么多万能方法啊。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孩子不一样,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就像有的孩子喜欢鼓励式教育,你越夸他越努力;有的孩子就得稍微鞭策一下,不然他就容易偷懒。关键是家长要多花时间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的想法,找到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方式。
我还记得去年参加侄子的家长会,班主任说的一段话特别好:“我们做老师和家长的,就像孩子的摆渡人,不是把他们送到同一个彼岸,而是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也许有的孩子会走得快一点,有的孩子会走得慢一点,有的孩子会走弯路,但只要我们一直在他们身后支持他们,他们终会找到自己的路。”
现在侄子上初中了,虽然成绩还是中等,但他特别喜欢打篮球,每天放学都会去操场打一会儿,还加入了学校的篮球队。他跟我说:“姑姑,我以后想当篮球教练,教更多人打篮球。” 看着他眼里的光,我觉得比他考满分还让人开心。因为我知道,他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比任何成绩都重要。
其实教育从来不是一件严肃刻板的事儿,它藏在每天的陪伴里,藏在理解的眼神里,藏在每一次鼓励的话语里。也许我们会有焦虑的时候,会有手足无措的时候,但只要我们愿意蹲下来,跟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看世界,就会发现,教育这件事儿,其实没那么多大道理,用心就够了。
那你呢?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让你印象深刻的小事?或者有没有自己的教育小感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这事儿,没那么多大道理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4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