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商业地产,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周末约朋友去的商场 —— 一层永远在换的快时尚门店,负一楼香气扑鼻的小吃街,还有顶楼能看电影的影院。但其实这只是商业地产家族里最显眼的 “成员” 之一,从你家楼下能买酱油的社区商铺,到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再到偶尔去打卡的文创园,都算商业地产的范畴。它们就像城市里的一个个 “生活节点”,悄悄影响着我们每天的出行、工作和消费习惯,只是大多数人很少停下来琢磨它们背后的门道。
就拿商场来说吧,现在的商场早就不是 “卖东西” 这么简单了。前几天路过家附近的一个新商场,发现里面居然开了家室内农场,小朋友可以亲手摘小番茄,家长在旁边的咖啡座等着,顺便还能买点农场直供的蔬菜。这种 “体验式” 的玩法越来越多,有的商场搞起了临时画展,有的把亲子乐园搬进中庭,甚至还有商场专门划出一块地方做宠物友好区,让带狗的顾客也能安心逛街。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因为现在大家网上购物太方便了,没人愿意特意跑一趟商场就为了买件衣服或者一双鞋,必须得有线上替代不了的东西,才能把人吸引过来。
社区商铺倒是另一种画风,它们不追求 “高大上”,但求 “接地气”。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小区楼下的商铺换得最勤的往往是餐馆,尤其是那些主打 “精致家常菜” 的,反而那些卖早餐的、开便利店的、做干洗店的,总能稳稳地开好几年。这背后其实是社区居民的 “刚需” 在起作用 —— 早上赶时间要吃个包子豆浆,下班回家不想做饭可能会买点卤味,衣服脏了要送洗,这些都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的需求,而且没人愿意为了这些小事跑很远。有个开便利店的老板跟我聊过,他选址的时候特别看重小区的入住率,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多不多,因为有孩子的家庭,晚上买个零食、周末买个玩具的需求特别稳定,生意也更容易做长久。
写字楼的变化可能更隐蔽一些,但如果你是上班族,应该能感受到一些不同。以前的写字楼总给人一种 “冷冰冰” 的感觉,大厅里只有前台和电梯,楼层里全是紧闭的办公室门。现在不少新写字楼会在一楼留出一块区域做 “共享空间”,放几张沙发、几排书架,甚至还有自动贩卖机和充电站,员工休息的时候可以下来坐一坐,不用再闷在办公室里。有的写字楼还会引入健身房、便利店,甚至是小型食堂,就是为了让员工在楼里就能解决大部分需求,不用总往外跑。这其实是因为现在的公司越来越看重员工体验,尤其是互联网公司、设计公司这类需要创意的企业,他们觉得舒适的办公环境能让员工更有干劲,所以写字楼也得跟着调整,才能吸引到这些 “优质客户”。
还有一种商业地产现在特别火,就是 “旧改项目”—— 把以前的老厂房、老仓库改成文创园、网红打卡地。比如我之前去过的一个文创园,原本是一家老纺织厂,现在厂房的高屋顶、大窗户被保留下来,里面开了咖啡馆、手作工作室、独立书店,甚至还有一家小众电影院。周末的时候,很多年轻人会来这里拍照、喝咖啡,顺便逛逛小店。这种项目的好处是成本相对低,而且有 “历史感”,容易形成独特的风格,不像新建的商场那样千篇一律。不过也不是所有旧改项目都能成功,我还去过一个改成文创园的老机床厂,里面除了几家卖工艺品的店,就没什么其他内容了,逛起来特别无聊,去了一次就不想再去第二次。后来才知道,那个项目只想着 “改外观”,没考虑怎么吸引商家入驻,也没琢磨游客到底想在这里玩什么,最后自然就冷清下来了。
商业地产的运营其实也藏着很多 “小心思”。比如商场里的店铺位置,看似随机,其实都是精心安排的。通常化妆品、珠宝这些 “高利润” 的品牌会在一楼,因为一楼人流量最大,能吸引顾客第一时间看到;餐饮、影院这些 “目的性消费” 的业态会在顶楼或者高层,因为大家为了吃饭、看电影,愿意多上几层楼,这样也能带动中间楼层的人流。还有商场的动线设计,很多商场会故意做成 “环形”,而不是笔直的走廊,就是为了让顾客能逛到更多店铺,不会走几步就看到出口,不知不觉就逛得更久。有次我在一个商场里找出口,绕了半天才发现,其实就是被动线 “引导” 着多逛了好几家店,最后还忍不住买了一杯奶茶。
现在消费趋势变了,商业地产也得跟着 “转弯”。以前大家买东西看重品牌和价格,现在更看重 “个性” 和 “感受”。比如同样是买衣服,有人宁愿花更多钱买小众设计师品牌,也不愿意买满大街都是的快时尚;同样是吃饭,有人会特意找藏在巷子里的私房菜,而不是去连锁餐厅。所以现在的商业地产,不管是商场还是社区商铺,都在往 “小而美” 的方向靠,比如商场里会引入更多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快闪店,社区商铺里会开一些主打 “手工”“定制” 的小店。还有就是 “线上线下结合”,很多商场里的店铺会在门口贴个二维码,顾客扫码就能加店员微信,即使这次没买,以后有新品店员也会在朋友圈推荐,有的还能直接线上下单,店员帮忙送货上门。这种 “线上留客” 的方式,能让顾客和店铺的联系更紧密,也能帮店铺提高复购率。
不过商业地产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几年受线上购物的冲击,不少商场的空置率变高了,尤其是那些定位模糊、没什么特色的商场,日子更不好过。有个做商业地产招商的朋友跟我说,现在招商越来越难了,以前是品牌求着进商场,现在是商场要主动找品牌,还得给优惠政策,比如免几个月租金、帮忙装修补贴之类的。而且消费者的口味变得特别快,去年还火的 “ins 风”,今年可能就没人喜欢了,所以商业地产还得不断调整业态,更新装修,才能跟上潮流。比如有的商场每半年就会调整一次楼层布局,把卖得不好的品牌换掉,引入新的热门品牌,就是为了保持新鲜感,让顾客愿意常来。
社区商铺也有自己的烦恼,比如现在很多小区门口开了社区团购的自提点,居民在网上下单,第二天就能到自提点取菜,这就抢了不少社区超市、水果店的生意。有个开水果店的老板说,以前每天能卖几百块钱的水果,现在社区团购来了,每天只能卖一半,没办法只能也加入社区团购,自己当自提点,虽然能赚点佣金,但水果的销量还是不如以前。还有就是租金问题,随着小区入住率提高,商铺租金也会涨,有的老板赚的钱还不够交租金,最后只能关门转让。所以现在社区商铺也在想办法转型,比如有的超市开始卖熟食、做早餐,有的水果店增加了鲜切水果、果汁业务,就是为了增加收入来源,应对这些挑战。
写字楼面临的压力也不小,尤其是在一些城市,新建的写字楼越来越多,供大于求,很多写字楼的空置率一直降不下来。为了吸引企业入驻,有的写字楼会降低租金,有的会提供免费的会议室、前台服务,甚至还有的会帮企业对接政策资源。比如有的写字楼专门针对初创企业推出 “孵化套餐”,不仅租金便宜,还能提供工商注册、税务咨询等服务,就是为了吸引这些有潜力的小公司。还有的写字楼会打造 “产业集群”,比如专门做 “金融写字楼”,里面入驻的都是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这样企业之间能方便合作,也能吸引更多同类型的企业进来,形成良性循环。
其实不管是哪种商业地产,核心都是 “以人为本”—— 搞清楚人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然后去满足这些需求。比如商场做体验式业态,是因为人们需要社交、需要新鲜感;社区商铺做刚需业态,是因为人们需要便利、需要实惠;写字楼做共享空间,是因为人们需要舒适、需要效率。而且这种需求还在不断变化,比如现在很多人更注重健康,所以商场里会开更多健身工作室、健康餐餐厅,写字楼里会增加空气净化系统、瑜伽室;现在很多人喜欢宠物,所以商场会做宠物友好区,社区商铺会开宠物美容店、宠物用品店。
未来的商业地产可能会变得更 “聪明”,比如用大数据分析顾客的消费习惯,根据顾客的喜好调整店铺布局和商品;用智能设备提升体验,比如在商场里用导航机器人指引方向,在写字楼里用人脸识别开门、乘电梯。但不管技术怎么变,商业地产的本质还是服务于人,只要能抓住人们的需求,就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比如有的老商场,虽然设施不如新商场先进,但因为里面有很多老字号店铺,有一代人的回忆,所以依然能吸引很多顾客;有的社区商铺,虽然面积不大,但老板热情周到,能记住老顾客的喜好,所以生意一直很好。
你平时去的商场、写字楼或者社区商铺,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特别贴心或者特别有意思的设计?比如有的商场卫生间里会提供卸妆棉、护手霜,有的写字楼电梯里会播放轻音乐,有的社区商铺老板会帮居民代收快递。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其实都是商业地产在努力贴近人们生活的表现。或许未来,我们身边的商业地产还会出现更多新鲜玩法,比如商场里开农场,写字楼里开幼儿园,社区商铺里开共享厨房,这些听起来有点天马行空的想法,说不定很快就会变成现实。毕竟,商业地产一直在跟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而我们的生活,也在这些改变中变得更加便利和有趣。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逛吃逛吃之外,商业地产还藏着哪些你没注意的小秘密?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5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