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至今记得,去年深秋的那个周末,她守着自己的 “晓茶铺” 从午后等到暮色四合,柜台后的保温柜里还剩大半桶珍珠,玻璃门上的 “第二杯半价” 海报被风吹得微微作响,却只等来三个客人。那时她刚盘下这家位于老街区的小店三个月,房租每月八千,每天的营业额却常常不足两千,手机里的外卖平台后台,推广费账单越积越多,订单量却像深秋的气温一样持续走低。
她不是没尝试过办法。开业初期印了五百张传单,在周边小区和写字楼派发,有人接过传单会顺口问一句 “店在哪里”,但真正循着地址找来的人寥寥无几;后来又在本地生活平台上做团购套餐,九块九一杯的招牌乌龙奶茶吸引了不少人下单,可客人到店核销后大多匆匆离开,很少有人记得下次想喝奶茶时再主动找过来。看着隔壁便利店每天络绎不绝的人流,林晓坐在空荡的店里,手指无意识地划过手机屏幕,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一直在 “追着客人跑”,却从来没有真正把客人 “留下来”。
改变的契机来自一个雨天。那天下午下着瓢泼大雨,一位穿着校服的女生冲进店里,浑身都湿透了。林晓赶紧拿了条干毛巾给她,又倒了杯热水。女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本来是想点外卖的,但雨太大了,外卖员说可能要延迟很久,她又急着赶回家,所以就跑过来了。林晓笑着说没关系,还特意把女生点的芋圆奶茶多加了些芋圆。女生临走前,林晓随口说了句:“以后要是不想等外卖,或者想喝热乎的,也可以直接加我微信,提前说一声,我帮你做好,你过来拿就行。” 女生愣了一下,随即开心地加了林晓的微信,还说:“老板你人太好了,以后我肯定常来!”
那天晚上,林晓看着微信里新增的那个好友,突然有了一个念头:如果能把来店里的客人都加到微信里,是不是就能跟他们多些联系,让他们更愿意再来?说做就做,第二天一开店,林晓就打印了一张新的海报贴在柜台上,上面写着 “添加店主微信,可享生日免费奶茶一杯,还能提前预订不排队”。一开始,主动加微信的客人并不多,只有少数几个年轻人会好奇地扫一下码。林晓没有着急,每次客人点单时,她都会笑着提一句:“加个微信吧,下次想喝什么,提前在微信上跟我说,我帮你做好,你过来直接拿,不用等。” 遇到点单金额超过三十元的客人,她还会额外送一小份手工饼干,笑着说:“这是给微信好友的小福利。”
慢慢地,加微信的客人越来越多了。林晓给每个新添加的好友都备注了信息,比如 “10.5 芋圆奶茶 女生”“10.6 乌龙奶茶少糖 男生”,这样下次客人在微信上点单时,她不用多问就能记得客人的喜好。有一次,一位备注为 “喜欢珍珠奶茶” 的客人在微信上跟林晓说,想订十杯珍珠奶茶,要送到附近的公司。林晓不仅按时送了过去,还特意多带了两杯,说是 “给同事的小惊喜”。那位客人后来在微信上跟林晓说,同事们都夸奶茶好喝,还问这家店在哪里,她已经把林晓的微信推荐给好几个同事了。
为了让微信里的好友更有归属感,林晓还建了一个微信群,把经常来的客人都拉了进去。每天早上,她会在群里发一张当天新鲜制作的奶茶原料照片,比如刚煮好的珍珠、刚切好的水果,配文说 “今日珍珠已煮好,Q 弹有嚼劲,等你来尝”;遇到下雨天,她会在群里发 “雨天喝杯热奶茶最舒服啦,今天到店消费满二十元,送一把小伞哦”;周末的时候,她还会在群里搞点小活动,比如 “群里第 20 个、50 个发言的朋友,今天点奶茶可享半价”。一开始群里只有几十个人,大家都不太说话,林晓就主动在群里分享一些奶茶的小知识,比如 “煮珍珠时加少许盐,会更 Q 弹”“喝奶茶加椰果比加珍珠更不容易胖哦”,偶尔也会聊些家常,比如 “今天我家猫把我的毛线球弄乱了,真是太调皮了”。
没想到,林晓的这些分享竟然慢慢带动了群里的氛围。有客人会在群里说 “老板,你家的珍珠真的比别家的好吃”,还有客人会分享自己喝奶茶的照片,说 “今天又来喝你家的奶茶啦”。有一次,群里一位客人说自己最近有点上火,想喝清淡点的饮品。林晓看到后,当天就推出了一款 “蜂蜜柠檬茶”,特意在群里 @那位客人,说 “这款蜂蜜柠檬茶很适合上火的时候喝,你可以来试试,今天给你打八折”。那位客人特别感动,不仅自己来喝了,还拉了好几个朋友进群。
随着微信群里的人越来越多,林晓发现,这些微信好友和群成员带来的复购率远远超过了普通客人。有位住在附近小区的阿姨,一开始只是偶尔来买奶茶,加了微信后,几乎每周都会在微信上跟林晓订两三杯,说是 “给家里的孙子孙女买的”;还有一位上班族,每天早上都会在微信上跟林晓订一杯美式咖啡,说是 “每天早上喝一杯你家的咖啡,一天都有精神”。林晓还发现,这些微信好友不仅自己常来,还会主动推荐给身边的人。有一次,群里一位客人说,她的朋友来这边玩,想喝奶茶,她直接把林晓的微信推给了朋友,还特意跟朋友说 “这家店的老板人好,奶茶也好喝”。
让林晓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已经快十点了,店里准备打烊,微信突然收到一条消息,是一位备注为 “孕早期 喜欢热饮” 的客人发来的,说 “老板,我突然特别想喝你家的姜枣奶茶,现在还能做吗?” 林晓看了看时间,虽然已经很晚了,但想到孕早期的孕妇可能确实很想吃某样东西,就回复说 “可以呀,你大概多久能到?我现在就帮你做”。客人说大概十五分钟到,林晓赶紧重新打开机器,煮起了姜枣奶茶。客人到的时候,奶茶刚好做好,还冒着热气。客人接过奶茶,感动地说 “真的太谢谢你了,我今晚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特别想喝你家的这个奶茶,本来以为这么晚了肯定做不了了”。林晓笑着说 “没关系,只要你想吃,只要我还没关门,都能给你做”。从那以后,这位客人成了店里的常客,还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孕期生活,群里的其他客人也会跟她聊聊天,分享经验,整个群的氛围变得越来越温馨。
现在,林晓的微信里已经有两千多个好友,微信群也有三个了,每个群都有两百多人。每天,她都会在微信上收到几十条点单消息,到店消费的客人里,有一半以上都是微信好友。更让林晓开心的是,这些微信好友不仅带来了稳定的客源,还成了她的 “宣传员”。有客人会在朋友圈晒出店里的奶茶,配文说 “这家奶茶店的老板人美心善,奶茶还好喝,强烈推荐”;还有客人会在本地的生活论坛上发帖,分享自己在 “晓茶铺” 的经历,说 “这是一家有温度的奶茶店,老板会记得你的喜好,还会给你小惊喜”。
上个月,林晓算了一笔账,店里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还多,而且推广费比以前少了很多。以前每个月要花两千多块钱在美团、饿了么这些平台上做推广,现在几乎不用怎么花钱,全靠微信里的客人互相推荐。林晓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做生意要靠 “流量”,要到处找客人,现在才明白,真正的 “流量” 不是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人。把这些人留在微信里,跟他们多些互动,多些真诚的付出,他们自然会愿意常来,还会把你推荐给身边的人。
现在的 “晓茶铺”,再也不是以前那个门可罗雀的小店了。每天从早上开门到晚上关门,店里都坐满了客人,微信里的点单消息也一直响个不停。林晓还是像以前一样,每天笑着跟客人打招呼,记得每个微信好友的喜好,偶尔给他们送点小福利。她常说,这些微信里的客人,不是简单的 “消费者”,更像是朋友。有时候客人在微信上跟她聊工作上的烦恼,她会耐心地听着,安慰几句;有时候客人分享生活里的开心事,她也会跟着开心。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连接,比任何推广都管用。
林晓的故事,或许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却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私域流量从来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概念,它不过是把生意做得更有温度,把客人当成朋友来对待。不需要花大价钱做推广,不需要绞尽脑汁搞营销,只需要多一点真诚,多一点用心,多一点互动,就能把客人留在身边,让他们成为你生意最好的 “宣传员”。就像林晓的 “晓茶铺”,靠着一杯杯有温度的奶茶,一个个真诚的微信好友,从一家快要经营不下去的小店,变成了如今客满盈门的热门店铺。这,就是私域流量最真实的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杯奶茶的私域江湖:从门可罗雀到客满盈门的逆袭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6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