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的巷口总飘着一股甜香,是张奶奶的糖粥摊在清晨支起时,糯米与红枣在铁锅里熬出的暖。摊车旁常年摆着个旧木盒,盒面上用红漆写着 “助学” 二字,边角被摩挲得发亮。每天来买粥的人都习惯多放几块钱在盒里,有人说这是帮张奶奶减轻负担,可张奶奶总笑着摇头,把每笔钱的数目仔细记在账本上,月末准时送到巷尾的希望小学。
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个木盒,是在某个周末的早晨。那天我攥着零钱想买碗热粥,却看见一位穿校服的女孩站在摊前,犹豫着没递钱。张奶奶舀了满满一碗粥递过去,还额外加了一勺红糖:“快趁热喝,读书要有力气。” 女孩红着眼眶说了声谢谢,转身时,我看见她校服上别着的 “贫困生补助” 徽章。后来才知道,张奶奶的老伴早年间因病去世,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是社区和好心人帮她撑起了这个粥摊。从那时起,她就想着要把这份温暖传下去,木盒里的钱除了帮衬贫困学生,逢年过节还会买成米面油,送到社区里独居的老人家中。
王叔叔的书店就在粥摊对面,玻璃门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免费借阅,破损无需赔偿。” 有次我借了本厚厚的童话书,还书时发现封面边角被撕坏了,我攥着零花钱想赔偿,王叔叔却摆摆手,从抽屉里拿出胶带仔细粘好:“书就是给人看的,坏了修修还能接着用。” 后来我常去书店帮忙整理书架,发现角落里放着好几箱旧书,都是王叔叔从街坊邻居那里收来的。每到周末,他就会开着小货车把这些书送到郊区的留守儿童之家,孩子们围着他喊 “王老师” 时,他眼里的光比书店里的台灯还要亮。
去年冬天特别冷,巷口的梧桐叶落了一地。有天晚上,我路过粥摊时看见张奶奶正和王叔叔商量着什么,摊车上放着好几件崭新的棉衣。原来社区里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后跟着奶奶生活,冬天连件厚衣服都没有。张奶奶从木盒里拿出攒下的钱,王叔叔也添了些,一起去商场买了棉衣和围巾。送衣服那天,孩子穿着新棉衣在巷口跑了好几圈,冻得通红的小脸上满是笑容,张奶奶和王叔叔站在一旁看着,雪花落在他们的头发上,却一点也不显得冷。
春节前,社区组织了一场 “暖冬义卖” 活动,张奶奶的粥摊变成了义卖摊位,王叔叔把书店里的新书都搬了过来,街坊邻居们也纷纷拿出家里的闲置物品。有位阿姨捐了自己织的毛衣,有个小朋友抱来了心爱的玩具熊,就连平时很少出门的李爷爷,也拄着拐杖送来一篮子自己种的橘子。义卖所得的钱,一部分用来给社区里的困难家庭买了年货,另一部分则捐给了远方山区的学校,帮孩子们建了一间小小的图书室。
活动结束那天,大家聚在巷口的空地上,张奶奶煮了一大锅糖粥,王叔叔搬来了书店里的小凳子,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碗热粥,聊着天,笑着,暖意在巷子里慢慢散开。我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明白,慈善从来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可能是张奶奶粥摊旁的那个旧木盒,是王叔叔书店里那张泛黄的纸条,是街坊邻居们伸出的一双双手,是每个人心里那份愿意为别人多做一点的心意。
现在,巷口的梧桐又抽出了新芽,张奶奶的粥摊依旧每天清晨准时支起,木盒里的钱越来越多,账本上的名字也越来越长。王叔叔的书店里,新增了一个 “爱心书架”,上面摆满了大家捐赠的图书,时不时会有孩子来这里看书,偶尔也会有人放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留给下一个读者。不知道未来还会有多少人加入进来,也不知道这些小小的善举会温暖多少人的生活,但我知道,只要这巷口的暖阳还在,这份慈善的微光就会一直亮着,慢慢汇聚成一片星海,照亮更多人的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巷口的暖阳: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慈善微光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1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