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曾以为自己是株习惯独自生长的植物。周末总把自己关在出租屋,煮一碗加蛋的面,对着电脑屏幕看一下午老电影,连外卖都备注 “放门口即可,无需电话”。她的微信列表里躺着三百多个人,却很少有能随时发一句 “今天看到一只超可爱的猫” 的对象 —— 直到那个飘着细雨的傍晚,她在巷口的老书店里,遇见了抱着《边城》的老太太。
那天林夏是为了躲雨才冲进书店的。木质书架上的书积着薄灰,空气里混着旧纸张和樟脑丸的味道。她正低头擦着外套上的水珠,就听见身后传来轻轻的响动,回头时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踮着脚够顶层的书,怀里的《边城》眼看就要滑下来。林夏下意识伸手扶住那本书,老人抬头冲她笑,眼角的皱纹像揉皱的棉纸,却透着温暖的光。“姑娘也喜欢沈从文?” 老人的声音带着点沙哑,却很亲切。林夏愣了愣,摇头说只是碰巧帮忙,自己其实没读过多少他的作品。老人倒不介意,拉着她在窗边的藤椅坐下,从布包里掏出一块用手帕裹着的桂花糕,“尝尝,我孙女做的,甜而不腻。”
桂花糕的甜香漫进鼻腔时,林夏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也是这样,总把刚蒸好的糯米糕用手帕包着,塞到她手里。那天她和老人聊了很久,从《边城》里的翠翠聊到巷口那家开了二十年的馄饨店,从老人年轻时在纺织厂的工作聊到林夏现在做的设计工作。临走时老人给她留了电话,笑着说:“以后周末要是没事,就来店里陪我聊聊,我一个人也闷得慌。”
那之后林夏的周末渐渐有了变化。有时她会带着自己做的小饼干去书店,帮老人整理书架上的书;有时老人会拉着她去巷口的菜市场,教她怎么挑新鲜的蔬菜,怎么和摊主砍价。她发现原来和陌生人聊天也可以这么轻松,不用刻意找话题,不用在意自己说的话是否得体,只是随口分享日常里的小事,就足够温暖。有一次她因为一个设计方案被客户反复修改,心情低落得不想说话,老人没多问,只是给她泡了一杯菊花茶,拿了一本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放在她面前,“你看这书里写的,牵牛花早上开傍晚谢,蒲公英风一吹就散,可它们还是该开的时候开,该散的时候散,没什么大不了的。” 林夏看着书里那些细碎的文字,心里的郁结忽然就散开了。
除了线下的相遇,线上的社交也曾给林夏带来过意外的温暖。去年冬天她因为急性阑尾炎住院,手术结束后躺在病床上,看着空荡荡的病房,忽然觉得很孤单。她打开手机里一个平时很少说话的读书群,发了一句 “有没有人能陪我聊聊天?我一个人在医院有点害怕”。没过几分钟,群里的消息就炸了锅。有人问她在哪个医院,要不要帮忙送点东西;有人给她发了很多搞笑的表情包,让她别害怕;还有人给她讲自己住院时的趣事,说术后恢复其实没那么难。群里有个叫 “橘子” 的女生,和她住在同一个城市,第二天特意买了水果和鲜花去医院看她,还帮她办理了出院手续。后来她们成了很好的朋友,经常约着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一起去打卡新开的咖啡馆。
林夏以前总觉得线上社交很虚幻,大家隔着屏幕,不知道对方说的是真是假,也不知道那些关心是不是只是随口说说。可那次住院的经历让她明白,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社交的本质从来都不是刻意的讨好或敷衍的应付,而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连接。就像群里那些素未谋面的人,他们没有义务陪她聊天,没有义务关心她的情况,可他们还是愿意伸出援手,用自己的方式给她温暖。
有一次林夏和 “橘子” 聊起为什么会愿意帮助一个陌生人,“橘子” 笑着说:“其实我以前也和你一样,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后来我失恋的时候,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也是在这个群里,有人陪我聊了一整晚,还寄给我一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那本书我现在还放在床头,每次觉得难的时候就翻一翻。所以我总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是会传染的,你收到别人的温暖,也会忍不住把这份温暖传递给别人。”
林夏想起自己之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一次她在地铁站看到一个女生因为找不到钱包急得快哭了,她想起自己以前也有过同样的窘迫,便主动帮女生买了地铁票,还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她,说如果后续需要帮忙可以找她。后来那个女生特意请她喝了奶茶,还送给她一幅自己画的小画,画的是地铁站里的向日葵,旁边写着 “谢谢你的善意,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很温暖”。
现在的林夏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社交。她依然喜欢独处,喜欢一个人看书、画画、做自己喜欢的事,但也学会了主动去拥抱那些可能出现的温暖相遇。她会在上班路上和楼下早餐店的阿姨打招呼,会在电梯里和邻居聊一句 “今天天气真好”,会在看到好的文章时分享到读书群里,和大家一起讨论。她发现社交从来不是一件需要刻意去学习的技能,也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 —— 就像巷口的灯总会在傍晚亮起,屏幕里的星星总会在夜晚闪烁,只要你愿意打开心门,总会有温暖的人,带着真诚的善意,走进你的生活。
去年年底,书店的老人要搬到儿子家去住,临走前把书店交给了林夏打理。林夏把书店重新整理了一番,在门口挂了一块新的牌子,上面写着 “遇见书店”。她还在书店里开辟了一个小小的角落,放了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供来读书的人休息聊天。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书店,有学生,有上班族,有退休的老人。他们在这里看书、聊天、分享故事,偶尔也会有人带着自己做的点心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林夏常常坐在窗边的藤椅上,看着店里来来往往的人,听着他们之间的对话,心里满是温暖。她想起第一次来书店时的场景,想起老人给她的那块桂花糕,想起群里那些素未谋面的朋友,想起那个在地铁站收到她帮助的女生。她忽然明白,社交从来不是为了认识多少人,也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利益,而是为了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找到那些和自己同频的人,一起分享生活里的喜怒哀乐,一起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温暖。
就像现在,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店里,落在书架上的书脊上,反射出细碎的光。一个小女孩正踮着脚够书架上的绘本,旁边的阿姨伸手帮她拿了下来;角落里,两个老人正凑在一起看一本老相册,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门口,一个男生正拿着一本《小王子》,犹豫着要不要进来,林夏笑着冲他招了招手。这就是社交最本真的样子,没有复杂的套路,没有刻意的伪装,只是一群人因为共同的喜好或偶然的相遇,走到一起,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彼此,用温暖的话语治愈彼此。
林夏拿起桌上的桂花糕,咬了一口,还是熟悉的甜味。她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走进这家书店,还会有更多的温暖相遇在这里发生。而她会一直在这里,守着这家小小的书店,守着这些藏在社交里的温柔,等待每一个愿意停下来,和陌生人聊聊天的人。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巷口的灯与屏幕里的星:那些藏在社交里的温柔相遇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9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