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里的阳光密码

山坳里的阳光密码

老林蹲在晒谷场边缘,指尖捻起一粒金黄的稻谷。风从远处的竹林里钻出来,带着潮湿的泥土气息,掀动他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下摆。谷粒在掌心轻轻滚动,他抬头望了望头顶的天空 —— 万里无云,太阳像一枚烧红的铜锣,把光和热泼洒在连绵的青山上。这样的好天气,在云雾多的南方山区里并不算常见,可老林的眉头却没舒展开,反而拧成了一个疙瘩。

村西头的榨油坊又停工了。前几天暴雨冲垮了山腰的输电线路,供电所的人说要等天晴了才能进山维修。眼看着仓库里堆积的油茶籽要发霉,村里几家靠榨油谋生的农户,已经连着两晚在晒谷场旁边的老樟树下唉声叹气。老林是村里的老支书,从二十多岁干到现在,头发都白了大半,村里大小事都装在他心里。他知道,这不是第一次因为停电耽误事。去年秋天收稻子的时候,脱粒机突然停转,二十多亩稻子在田里捂了三天,最后不得不雇人手工收割,多花了不少冤枉钱。

![山坳村庄里,农户们围着安装好的太阳能板,脸上带着期待的神情,远处是连绵的青山和晴朗的天空]

晚饭时分,老林家的土坯房里飘出饭菜香。儿媳把炒好的腊肉端上桌,看公公扒拉着米饭却没怎么动筷子,忍不住开口:“爹,要不明天我跟你去趟镇上?听说供销社新到了一批煤油灯,万一再停几天电,孩子们写作业也方便。” 老林放下筷子,摇了摇头:“煤油灯不是长久之计,榨油坊的机器要用电,抽水机也要用电,总不能一直靠煤油将就。”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伴随着年轻人爽朗的笑声。老林起身开门,只见村口小学的支教老师陈阳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背包,手里还提着一个奇怪的铁架子,架子上嵌着几块亮晶晶的板子。“林支书,晚饭吃了吗?” 陈阳笑着走进院子,把手里的铁架子放在地上,“我今天从县城回来,特意带了个好东西,想跟您和乡亲们聊聊。”

老林打量着那个铁架子,疑惑地问:“小陈老师,这是啥?看着不像农具,也不像家电啊。” 陈阳蹲下身,指着架子上的亮晶晶的板子说:“这叫太阳能电池板,能把太阳的光变成电。我在县城的时候见过,有些农户家里装了这个,就算停电,也能点灯、看电视,甚至带动小型的机器。” 老林眼睛一亮,凑过去仔细看了看那些板子:“真能行?咱们这山里太阳倒是足,可这东西会不会很贵?咱们村可没那么多钱。”

陈阳笑着摆摆手:“林支书,您别担心。我问过县农业局的同志,他们说现在国家有农村清洁能源扶持政策,像咱们这样的山区村,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能申请补贴,自己花不了多少钱。而且这东西不用烧油,也不用接电线,只要有太阳就能发电,后期维护也简单,能省不少成本。” 老林心里动了,他想起村里因为停电耽误的那些农活,想起孩子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作业的模样,要是真能用上太阳能,那可真是解决了大问题。

第二天一早,老林就带着陈阳挨家挨户地走访。刚开始,乡亲们都不太相信这个亮晶晶的板子能发电,有人说:“太阳的光怎么能变成电?这不是瞎吹牛嘛。” 还有人担心:“就算能发电,万一下雨天、阴天怎么办?到时候还不是照样没电用。” 陈阳耐心地解释:“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配蓄电池,晴天的时候,电池板发的电一部分可以直接用,另一部分会储存在蓄电池里,就算阴天、下雨天,蓄电池里的电也能用上两三天。而且现在的太阳能电池板效率越来越高,就算是阴天,也能发一部分电,基本能满足日常用电需求。”

为了让乡亲们信服,陈阳特意在晒谷场旁边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展示台,把带来的太阳能电池板接上灯泡和小型抽水机。当天中午,太阳正好,陈阳按下开关,灯泡瞬间亮了起来,抽水机也嗡嗡地转了起来,把旁边水缸里的水抽到了高处的水桶里。乡亲们围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纷纷议论起来:“真亮了!抽水机也转了!”“这东西还真管用啊!”“要是家里装了这个,以后再也不用怕停电了。”

看到乡亲们态度的转变,老林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立刻召集村干部开会,商量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事。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先在村里的榨油坊、抽水站和小学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试用一段时间,如果效果好,再推广到家家户户。陈阳则帮忙联系了县农业局和专业的安装团队,申请补贴、测量场地、制定安装方案,忙得脚不沾地。

半个月后,安装团队开进了村。几辆卡车拉着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和各种配件,停在晒谷场旁边。乡亲们都跑来看热闹,有的还主动帮忙搬东西、递工具。老林每天都守在安装现场,看着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被固定在榨油坊的屋顶上,看着电线被小心翼翼地连接到机器上,心里充满了期待。

安装完成的那天,正好是个大晴天。安装师傅按下总开关,榨油坊里的机器发出了久违的轰鸣声,屋顶的灯泡也亮了起来,比以前接电网时还要亮堂。榨油坊的老板王大叔激动得热泪盈眶,握着老林的手说:“林支书,谢谢你!谢谢你让咱们榨油坊又能开工了,这下我的油茶籽有救了!” 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第一次在白天打开电灯,看着明亮的灯光,兴奋地拍手叫好。陈阳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模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那以后,太阳能就成了山坳里的 “新朋友”。榨油坊再也不用担心停电,一年四季都能正常开工,乡亲们的油茶籽能及时榨成油,卖个好价钱。村里的抽水站装上了太阳能,不管天旱天涝,都能保证农田灌溉,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不少农户也主动申请安装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晚上点灯、看电视、给手机充电都不用愁,有的还能带动小型粉碎机,加工玉米、大豆,方便又省钱。

老林经常会带着孙子去晒谷场旁边的太阳能电池板下散步。孙子指着那些亮晶晶的板子,好奇地问:“爷爷,这些板子为什么能发电呀?” 老林笑着摸了摸孙子的头,望向远处的青山和头顶的太阳,轻声说:“因为它们能抓住太阳的光呀。这些光不仅能照亮咱们的家,还能让咱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孙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去够那些板子,仿佛想抓住从板子上溜走的阳光。

日子一天天过去,山坳里的太阳能板越来越多,有的装在屋顶上,有的架在田埂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片片银色的鱼鳞。每到傍晚,村里家家户户的灯光亮起来,比天上的星星还要明亮。乡亲们坐在院子里聊天,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规划着未来的日子,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陈阳支教期满的那天,乡亲们都来送他。老林把一袋新榨的茶油递到陈阳手里,说:“小陈老师,谢谢你给咱们村带来了太阳能,带来了希望。以后有空常回来看看,看看咱们村的变化。” 陈阳接过茶油,眼眶有些湿润:“林支书,不用谢我,这是国家政策好,是乡亲们自己努力的结果。我相信,有了太阳能,咱们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汽车缓缓驶出村庄,陈阳从车窗里探出头,望着远处山坳里那些闪闪发光的太阳能板,心里充满了不舍。他知道,那些太阳能板不仅照亮了这个小小的山村,更照亮了乡亲们的未来。而在山坳里,老林和乡亲们还在规划着新的蓝图 —— 他们想在村里建一个太阳能光伏大棚,种反季节蔬菜;想办一个太阳能加工厂,把村里的农产品加工成特色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风又吹过晒谷场,带着稻穗的清香。老林抬头望了望天空,太阳依旧像一枚烧红的铜锣,把光和热泼洒在大地上。他知道,只要有太阳在,只要有这些能抓住阳光的板子在,山坳里的日子就会像这阳光一样,永远充满希望和温暖。而那些藏在阳光里的密码,还在等待着乡亲们去一一解锁,去书写更多关于幸福和奋斗的故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山坳里的阳光密码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0042.html

(0)
上一篇 2025-09-08 19:51:41
下一篇 2025-09-08 19:56:11

相关推荐

  • 藏在时光褶皱里的亲子絮语

    亲子二字,从来不是简单的血缘符号拼接,而是一场跨越岁月的双向奔赴。它像一株缓慢生长的藤蔓,在日常琐碎的浇灌中悄然缠绕,将父母与孩子的生命紧密相连,既藏着细碎的温暖,也裹着成长的重量。很多人习惯将亲子关系定义为父母对孩子的单向付出,却忽略了孩子在这场羁绊中所扮演的 “治愈者” 与 “唤醒者” 角色 —— 他们用纯粹的视角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用毫无保留的爱修补父…

    投稿 2025-09-10
    11
  • 3D 打印:重塑日常的奇妙造物术

    晨光透过工作室的玻璃窗,落在一台白色的 3D 打印机上。机器顶端的喷嘴正缓缓移动,细细的塑料丝如同融化的月光,一层层堆叠,逐渐勾勒出一个精致的多肉花盆轮廓。这样的场景如今已不再局限于专业工坊,越来越多家庭的书桌、学校的实验室里,都能见到 3D 打印机忙碌的身影。它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未来技术,而是悄然走进生活的 “造物魔法师”,用精准的数字语言,将抽象的设计转…

    2025-08-29
    15
  • 方寸电路板上的生命律动:PCBA 加工里的匠心与温度

    当我们捧着掌心大小的智能手机刷过清晨的新闻,当智能家居在暮色中自动亮起暖灯,当医疗设备在急诊室里精准监测着心跳,很少有人会想起,这些改变生活的科技背后,都藏着一块沉默却关键的 “心脏”——PCBA 板。它不是冰冷的金属与线路的堆砌,而是无数工程师与技术人员用专注与耐心编织的生命网络,每一道焊点、每一条线路,都承载着让科技拥有温度的使命。PCBA 加工,这个听…

    2025-09-08
    10
  • 链上微光:解码数字时代的信任密码

    当我们在手机屏幕上轻点确认,一笔转账瞬间跨越山海;当我们拆开快递盒,扫码便能追溯商品从原料到货架的每一段旅程 —— 这些习以为常的便捷背后,都藏着区块链技术编织的隐形网络。它不像人工智能那样能模仿人类思维,也不似元宇宙那般构建虚拟幻境,却以一种近乎固执的 “较真”,在数字世界里搭建起前所未有的信任体系。这种信任无关权威背书,不依赖中介担保,仅仅源于代码构建的…

    2025-09-13
    8
  • 屏幕那端的光:教育信息化重塑校园日常

    九月的晨光穿过教学楼的玻璃窗,落在初三(2)班的触控黑板上。数学老师李敏指尖轻划,黑板上的函数图像便随着参数调整缓缓变形,后排几个原本昏昏欲睡的男生忽然挺直了腰背。这是市第三中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第三个学年,曾经需要用粉笔在黑板上反复涂抹的教学场景,早已被更鲜活的互动形式取代。 李敏的备课 U 盘里,存着近百个精心制作的交互式课件。上周讲解几何证明题时,她通过…

    1天前
    4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