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把出租车停在 “绿光充电站” 第三根桩位时,仪表盘显示剩余电量刚好够再跑两单。他揉了揉发酸的肩膀,从副驾摸出保温桶 —— 妻子今早特意煮的萝卜排骨汤还带着余温。充电站的 LED 灯泛着柔和的蓝,远处小区的窗户透出零星灯火,偶尔有晚归的私家车缓缓驶入,打破片刻的宁静。
他插好充电枪,屏幕上跳出 “预计充满时间 1 小时 23 分” 的字样。掏出手机想给妻子发条消息,却发现电量只剩 15%。刚走到服务台借充电宝,就听见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穿着米色风衣的女人抱着孩子,慌慌张张地拍打着车门,见李建军回头,眼圈泛红地说:”师傅,能帮个忙吗?我家孩子突然发烧,车却没电了…”
李建军看了眼女人怀里满脸通红的孩子,又瞥了眼自己正在充电的出租车,没多想就把车钥匙递过去:”你先开我的车去医院,我在这儿等你回来换。” 女人愣了愣,连连道谢,抱着孩子坐进驾驶座时,眼泪滴在方向盘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此处插入图片:深夜充电站场景,蓝色灯光下的充电桩旁,停着一辆出租车,服务台亮着暖黄的灯,远处有模糊的小区灯火)
李建军坐在服务台旁的长椅上,喝着温热的排骨汤,听值班员老张唠家常。老张说这充电站开了快两年,见证过不少故事:有情侣在这儿因为导航吵架,最后一起在旁边便利店吃了泡面;有刚拿到驾照的大学生,第一次独自长途,在这儿给家里打了半小时电话报平安。”最有意思的是上个月,” 老张笑着说,”有对小年轻在这儿求婚,用充电线摆了个爱心,还让我们帮忙放音乐,最后所有人都鼓掌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汽车喇叭声。是刚才那个女人回来了,身边还多了个男人,手里提着一兜水果。”真是太谢谢您了,师傅,” 男人紧紧握着李建军的手,”孩子到医院检查是急性肠胃炎,幸好送得及时。这水果您一定要收下,不然我们心里过意不去。” 李建军推辞不过,只好接了两个苹果,看着夫妻俩再三道谢后开车离开,心里暖融融的。
手机终于充够电,李建军打开接单软件,发现有个预约单刚好顺路。乘客是个刚下班的护士,上车就打了个哈欠,说今天值了十二个小时夜班,回家还要照顾瘫痪的母亲。”以前最怕夜班后车没电,” 护士揉着眼睛说,”每次都要绕好远找加油站,现在到处都是充电桩,方便多了。上次我妈突发心脏病,多亏小区楼下就有充电站,充十分钟电就够赶到医院,不然真不敢想。”
出租车平稳地行驶在夜色中,路边的充电桩像一个个守护的灯塔,亮着温暖的光。李建军想起三年前,自己刚换电动车时,整个城市没几个充电站,每次跑长途都要提前规划好路线,生怕半路没电抛锚。有一次在高速上,电量警示灯亮了半个多小时,他手心全是汗,最后终于在服务区找到一个充电桩,当时激动得差点哭出来。
如今,充电桩早已融入城市的每个角落。小区地下车库、商场停车场、高速服务区,甚至偏远的乡镇街道,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李建军记得去年冬天,下着鹅毛大雪,他在郊区接到一个订单,乘客是位孕妇,马上要生了。当时车快没电了,他急得团团转,最后在附近村委会门口发现了一个充电桩,虽然只有慢充,但充了二十分钟就够开到医院,看着孕妇平安生下孩子,他觉得比自己中奖还开心。
送完护士,李建军的车也快充满电了。他回到充电站,看到老张正在帮一位老人操作充电桩。老人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一张写满字的纸条,上面记着儿女教他的操作步骤。”现在的科技真是好,” 老人笑着说,”我儿子在外地工作,给我买了辆电动车,说充电比加油便宜,还环保。刚开始我不会用,每次都要麻烦小张,现在慢慢也学会了,以后就能自己开车去看孙子了。”
老张帮老人插好充电枪,对李建军说:”你看,这充电桩不仅是个充电的设备,还连接着好多人的生活。有人靠它赶路,有人靠它救急,还有人靠它拉近和家人的距离。有时候我半夜值班,看着这些亮着灯的充电桩,就觉得特别踏实,知道不管多晚,总会有人需要它们,总会有人因为它们而安心。”
李建军点点头,掏出刚才那两个苹果,递给老张一个。月光透过充电站的玻璃照进来,落在两人身上,也落在那些静静工作的充电桩上。远处的城市渐渐沉睡,只有这些充电桩依然醒着,像一个个沉默的守护者,等待着每一个需要温暖和帮助的人。
他坐进驾驶座,发动汽车,准备开始下一段行程。后视镜里,充电站的灯光越来越远,却在他心里留下一片明亮。李建军想,或许未来还会有更多故事在充电桩旁发生,有更多人因为这些小小的设备而收获感动与希望,而自己,也愿意继续在这夜色中,见证每一个温暖的瞬间,传递每一份善意与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深夜充电桩旁的暖光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0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