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教育的时候,总容易不自觉把它想得特别严肃 —— 好像必须是规规矩矩的课堂、一板一眼的课本,还有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可仔细想想,生活里到处都是教育的影子,有时候比坐在教室里学的东西还管用,还让人记一辈子。就像我邻居家的小朋友,之前对数字一点兴趣没有,爸妈教算术总闹脾气,结果跟着奶奶去菜市场买了几次菜,自己就学会算价格了,还知道怎么跟小贩讨价还价省几块钱,你说这算不算一种教育?
其实教育从来不是 “单向输出” 的活儿,不是老师在上面讲、家长在旁边催,孩子就得乖乖听着记着。更多时候,它更像一场 “互相成就” 的游戏。我有个朋友是小学老师,她没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而是带着大家把古诗编成小短剧演出来。有的孩子扮演诗人,有的孩子扮演诗里的风景,本来觉得枯燥的 “床前明月光”,变成了一群小朋友举着灯笼在教室里走,嘴里念着台词,最后反而把诗句记得特别牢。甚至有个平时特别内向的孩子,因为扮演了一次李白,之后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次数都变多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课本里的知识不重要吗?当然重要,就像盖房子得有地基一样。但咱们别把 “地基” 和 “房子” 搞混了,课本是地基,可生活里的体验、好奇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让房子变得漂亮又结实的砖瓦。我小时候特别讨厌学英语,觉得背单词像背天书,直到后来看了一部喜欢的动画片,里面有英文对话,我为了看懂,居然自己主动去查单词,慢慢就觉得英语没那么难了。你看,兴趣这个东西,比硬逼着学管用多了。
现在很多家长都特别焦虑,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报了一堆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其实我特别理解这种心情,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但有时候咱们得停下来想想,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见过一个小朋友,周末要上数学班、英语班、钢琴班、绘画班,连跟小伙伴玩的时间都没有。有一次他跟妈妈说:“妈妈,我能不能不去上课,就想在家搭积木?” 结果妈妈说:“搭积木有什么用,能帮你考试加分吗?” 你看,咱们有时候太在意 “有用没用”,反而忘了孩子的快乐也很重要。其实搭积木的时候,孩子在思考怎么搭才能不塌,怎么设计更合理,这也是在锻炼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这些能力难道不比一时的分数更重要吗?
还有一种误区,就是觉得教育只能在 “正式” 的场合里进行。其实不是这样的,吃饭的时候跟孩子聊聊天,问问他今天在学校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这是在培养他的表达能力;带孩子去公园的时候,让他观察小鸟怎么飞、花儿怎么开,这是在培养他的观察力;甚至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别急着批评他,跟他一起想想怎么清理,怎么避免下次再打碎,这也是在教他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教育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只要你用心,就能在每一个日常瞬间里找到它的痕迹。
我之前认识一个爸爸,他没怎么给孩子报过补习班,反而经常带着孩子去爬山、去露营、去博物馆。有一次孩子在博物馆里看到恐龙化石,特别感兴趣,回来之后自己找了好多关于恐龙的书看,还主动跟爸爸讨论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后来这个孩子在班里做关于恐龙的演讲,讲得头头是道,老师都夸他知识面广。你看,有时候孩子的好奇心被点燃了,他自己就会主动去学习,这种主动学习的劲头,比任何补习班都管用。而且在跟爸爸一起探索的过程中,他们的亲子关系也变得特别好,孩子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爸爸说,这难道不是教育带来的另一种收获吗?
咱们再说回学校里的教育,其实现在很多老师也在改变,不再是只盯着分数看了。我表妹是一名初中老师,她班里有个学生成绩不算特别好,但特别喜欢做手工,能把废旧的纸箱做成各种小玩具。表妹没有觉得这个学生 “不务正业”,反而在班里组织了一次手工比赛,让这个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怎么做手工。结果这个学生不仅变得更自信了,学习成绩也慢慢提上来了。因为他发现,原来自己也有值得被别人肯定的地方,这种成就感反过来也激励了他在学习上更努力。所以你看,教育不是要把所有孩子都培养成一模一样的 “好学生”,而是要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可能有人会说,我也想这样教育孩子,可平时工作太忙了,根本没时间陪孩子。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跟孩子一起读一本绘本,或者一起玩个小游戏,都比你一边看手机一边陪孩子强。重要的不是时间长短,而是你有没有真正投入到跟孩子的互动里。我有个同事,每天下班回家都会花 20 分钟跟孩子玩 “词语接龙” 的游戏,一开始孩子只会说简单的词语,慢慢的能说出越来越复杂的词,语言表达能力进步特别快。而且这个游戏还成了他们父子之间的小秘密,孩子每天都盼着爸爸下班回家跟他玩,这种亲密的互动,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
教育这件事儿,真的不用太 “内卷”,也不用太 “焦虑”。它不是一场短跑比赛,非要争个你快我慢;它更像一场马拉松,重要的不是一开始跑得多快,而是能不能一直保持对前方的好奇和热爱,能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勇气继续往前走。咱们作为家长或者老师,更像是孩子这场马拉松里的 “陪跑者”,不是要推着他们往前跑,而是要在他们累的时候给他们鼓励,在他们迷茫的时候给他们指引,让他们能按照自己的节奏,跑向属于自己的终点。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你有没有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在生活里学到了比课本上更珍贵的东西?你又觉得,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这事儿,其实没那么 “正经”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0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