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刚掠过港口的龙门吊,一批来自东南亚的电子元件已在智能调度系统的指引下,完成了从集装箱货轮向铁路平板车的转运。不到两小时,这列满载货物的列车便缓缓驶出枢纽,朝着内陆的智能制造产业园进发。这样高效衔接的货运场景,正是多式联运发展的生动缩影。作为融合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现代化物流模式,多式联运正在打破传统货运的壁垒,用更灵活、更经济、更环保的方式,为全球贸易与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我国东部某国际物流枢纽,工作人员通过中控室的大屏幕,就能实时追踪每一个集装箱的动态。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不仅记录着货物的位置信息,还包含了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以及运输工具的载重、油耗等运营数据。这套智慧监控系统如同多式联运的 “大脑”,能根据实时路况、港口泊位占用情况、铁路班次安排等信息,自动优化运输路线与衔接时间,将原本需要人工协调的复杂流程,压缩到以分钟为单位的高效运转中。
![多式联运枢纽智能调度中心场景图,画面中展示着布满数据的监控大屏,工作人员正在屏幕前查看货物运输动态,窗外可见堆放整齐的集装箱与待发的货运列车]
去年,该枢纽的多式联运吞吐量突破 800 万标准箱,其中海铁联运占比超过 60%。这一数据背后,是运输成本的显著下降 —— 相比传统的 “海运 + 公路” 分段运输模式,海铁联运每吨货物的运输成本降低了 15% 至 20%,同时碳排放量减少近 30%。对于依赖大宗商品进口的制造企业而言,这样的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位于枢纽周边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厂商,通过接入多式联运网络,将原材料的周转时间从原来的 7 天缩短至 4 天,库存周转率提高了 35%,每年节省的物流成本超过 200 万元。
多式联运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成本与效率的优化上,更在于它对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塑。在西部内陆地区,过去由于远离出海口,外贸企业往往面临 “出海难、成本高” 的困境。而随着中欧班列与长江航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衔接日益紧密,内陆城市正在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物流节点。以重庆为例,依托 “铁水联运”“铁空联运” 等多式联运模式,当地的笔记本电脑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 原材料通过海运或空运抵达重庆,经过加工组装后,再通过中欧班列运往欧洲,或通过长江航运转运至东部港口出口全球。如今,重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年产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其中,多式联运构建的高效物流网络功不可没。
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多式联运正朝着更智能、更便捷的方向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解决了货物运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 货主、承运人、港口、海关等多方可以实时共享货物信息,实现 “一单制” 全程跟踪,避免了因单据流转不畅导致的延误。去年,某国际物流企业尝试使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多式联运业务,将货物从上海港到德国汉堡港的通关时间缩短了 40%,单据错误率从原来的 12% 降至 0.5% 以下。此外,无人码头、自动驾驶卡车、智能集装箱等技术的应用,也让多式联运的各个环节更加高效协同。在青岛港的自动化码头,无人集装箱卡车能根据调度系统的指令,精准完成集装箱的装卸与转运,作业效率比传统码头提高了 50%,且 24 小时不间断运转,大幅提升了港口的吞吐能力。
然而,多式联运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标准不统一,是制约其高效衔接的重要因素。例如,公路、铁路、水运的集装箱规格、装载标准存在差异,导致货物在转运过程中需要多次装卸,增加了时间成本与货物损坏的风险。此外,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物流信息未能完全打通,也影响了多式联运的整体效率。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多式联运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2023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多式联运发展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统一集装箱、托盘等物流装备的标准,建立全国统一的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实现 “信息一次录入、全程共享”。这些政策的落地,将为多式联运的发展扫清障碍,推动其进入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从全球视角来看,多式联运已成为应对国际贸易不确定性、构建稳定供应链的重要手段。在疫情期间,传统的单一运输方式频繁受阻,而多式联运凭借其灵活切换运输路线的优势,保障了关键物资的稳定供应。例如,2022 年,欧洲部分港口因疫情关闭,大量货物通过中欧班列转运至中国,再通过长江航运或公路运输分发至国内各地,确保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度调整,各国对物流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多式联运作为一种能够整合多种运输资源、降低供应链风险的模式,必将在全球物流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多式联运带来的改变或许并不直观,但它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网购的进口商品,可能通过 “海运 + 铁路 + 公路” 的方式送达手中;超市里的新鲜水果,或许是通过 “空运 + 冷链公路” 的多式联运网络,从千里之外的产地快速运抵。多式联运不仅让商品的流通更加便捷,也让物价更具稳定性 —— 通过降低物流成本,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许多商品的终端售价得以降低,最终惠及消费者。
未来,随着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渗透,多式联运将实现更深度的融合与创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无人机与货运列车协同运输,智能集装箱自主规划最优路线,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实现 “无缝衔接”。这种变革不仅会改变物流行业的发展模式,还将深刻影响全球贸易格局、产业布局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如今,多式联运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并投入到多式联运体系的建设中。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打破技术壁垒、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国际合作,成为推动多式联运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对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企业和个人来说,能否抓住这一机遇,适应物流行业的变革,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前景。当多式联运的网络日益完善,当物流效率不断提升,当运输成本持续降低,我们或许会发现,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绿色的全球物流新时代,正在悄然到来。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织就物流新动脉:多式联运如何重塑现代货运格局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0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