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碳中和” 成为了各界热议的焦点词汇。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与目标。那么,究竟什么是碳中和?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碳中和?目前全球和我国在碳中和方面进展如何?又面临哪些挑战以及该如何应对?
碳中和,从字面意思理解,“碳” 主要指二氧化碳,“中和” 即正负相抵 。它是一个节能减排术语,通常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 “零排放” 。例如,一家企业在一年中通过生产运营产生了 100 吨二氧化碳排放,它可以通过在厂区周边植树造林,这些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假设最终吸收量达到 100 吨,那么从效果上看,这家企业就实现了碳中和。
从更深入的层面剖析,碳中和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1997 年《京都议定书》提出碳交易和碳抵消概念后,碳中和概念开始进入全球气候治理视野。随着时间推移,其内涵不断丰富。在国际上,“净零” 表述使用更为广泛,而在我国,“碳中和” 这一说法更为大众所熟知。从狭义理解,碳中和仅指二氧化碳中和;广义而言,它是二氧化碳中和、温室气体中和、气候中和、净零二氧化碳排放及净零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关概念的统称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 2018 年发布的《全球温升 1.5℃特别报告》中指出,净零二氧化碳排放,是指一段时间内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为二氧化碳移除量相平衡,与碳中和等同。在 2021 年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中,又对碳中和给出了更细化定义:一定时期内特定实施主体(国家、组织、地区、商品或活动等)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为二氧化碳移除量之间达到平衡 。这一系列的定义演变,反映了国际社会对碳中和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化。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全力以赴追求碳中和呢?这背后有着极为紧迫且深远的原因。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化石燃料被燃烧使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增加。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不断累积,就像给地球裹上了一层越来越厚的 “棉被”,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正逐渐显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比如,一些岛国面临着被海水淹没的危机,而一些地区频繁遭受暴雨、干旱、飓风等极端天气侵袭,对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破坏。实现碳中和,就是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为人类的未来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目前,全球在碳中和之路上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 。欧盟提出要在 2050 年实现气候中和,等同于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美国也在积极推动相关政策,力求减少碳排放。我国更是展现出大国担当,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国向国际社会宣布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 。并且,我国已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 “1+N” 政策体系。其中,“1” 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出台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在 “1+N” 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N” 则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等保障方案 。
在具体行动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在能源领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像风力发电,巨大的风车叶片在风中转动,将风能转化为电能,许多沿海地区建立了大型海上风电场;太阳能发电也蓬勃发展,无论是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电站,还是居民屋顶上安装的太阳能板,都在源源不断地收集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关键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在建筑领域,推广节能建筑材料和设计,降低建筑能耗;交通运输方面,鼓励发展公共交通、推广电动汽车等。
我国在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 。202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5 年降低了 18.7%,比 2005 年降低 48.4%,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2020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 15.9%,比 2005 年提升了 8.5 个百分点,对煤炭消费的依赖显著下降,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 。
然而,实现碳中和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从能源结构来看,我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要能源,2021 年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 56% 。这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碳排放总量居高不下。要实现碳中和,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对能源结构进行根本性调整,以新能源安全可靠地替代传统能源,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我国能源强度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 1.5 倍,是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的 2.7 倍 ,这意味着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当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尚未完成,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仍在增长,在不到 40 年的时间内将 85% 的化石能源系统变成净零碳排放能源系统,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
在技术层面,虽然目前已经有了一些节能减排和碳移除技术,但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还需要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比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虽然已经在一些项目中进行试点应用,但成本较高,技术成熟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此外,在新能源储能技术方面,目前电池储能的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和成本等问题,限制了新能源的大规模存储和灵活应用,影响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从社会层面来看,实现碳中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转变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对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要让广大民众理解并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如绿色出行、节约能源、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企业也需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进行绿色转型,但这可能会面临技术改造投入大、短期经济效益受影响等问题 。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多方协同合作,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行动 。在政策方面,政府要持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 。例如,通过补贴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建设风电、光伏电站;制定严格的碳排放法规,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监管和约束,促使企业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在技术创新上,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比如,研发更高效、低成本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提高新能源储能技术水平等。同时,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和经验 。
对于企业而言,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进行绿色转型 。一方面,优化生产流程,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另一方面,加大对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满足市场对低碳产品的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为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节约水电,离开房间随手关灯,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自带环保袋购物等 。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汇聚起来将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碳中和是一场关乎人类未来的深刻变革,它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虽然实现碳中和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全社会齐心协力,从政策制定、技术创新、企业行动到个人践行,全方位、多维度地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逐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为我们的地球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
以下是关于碳中和的一些常见问答:
- 问:个人如何参与碳中和行动?
答:个人可通过绿色出行(如步行、骑车、乘坐公交地铁)、节约水电(随手关灯、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自带环保袋、拒绝一次性餐具)、进行垃圾分类等日常行动参与,还可通过购买碳抵消额度等方式,抵消自身难以避免的碳排放。
- 问:企业实现碳中和对其发展有什么好处?
答:有助于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增强品牌竞争力,吸引更多注重环保的消费者和合作伙伴;能促使企业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源消耗,节约成本;符合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有利于企业在绿色经济浪潮中抢占先机,获得政策支持和更多发展机遇。
- 问:发展可再生能源对实现碳中和有多重要?
答:极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在使用过程中几乎不产生碳排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够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和基础。
- 问:碳交易市场在碳中和中发挥什么作用?
答:碳交易市场为碳排放权提供了交易平台。企业若碳排放低于配额,可将多余配额在市场出售获利;若超配额排放,则需购买配额,这促使企业主动节能减排,通过市场机制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 问: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会对就业产生什么影响?
答:会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传统高碳行业可能面临岗位减少,但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开发、绿色建筑、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研发、环保咨询等新兴绿色产业将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为就业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文读懂碳中和:概念、现状、挑战与行动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2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