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教育,不少人脑子里会立刻蹦出 “严肃”“刻板”“埋头刷题” 这类标签,仿佛课堂就该是鸦雀无声,老师站在讲台上一本正经地灌输知识,学生坐在下面规规矩矩地记笔记。可实际上,真正让人记一辈子的教育,往往藏在那些笑到肚子疼的瞬间里,就像夏天里突然飘来的冰淇淋甜香,意外又让人满心欢喜。
我上初中时遇到过一位 “段子手” 数学老师,姓王,脑袋光溜溜的,笑起来眼睛会眯成两条缝,活像卡通片里的智慧爷爷,就是总爱用奇奇怪怪的方式讲题。有一次讲几何证明题,班里大半同学都被 “辅助线” 搞得晕头转向,前排的小胖甚至偷偷在草稿纸上画小人儿,被王老师抓了个正着。本以为小胖要挨批评,没想到王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的图形旁边也画了个圆滚滚的小人,还给小人儿添了个举着问号的手,笑着说:“你们看,连小人儿都在问‘辅助线在哪呢’,其实它就像捉迷藏,只要找到它喜欢躲的地方,题就好解啦!” 全班瞬间笑作一团,原本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了,后来再遇到几何题,大家总先想起那个找辅助线的 “小人儿”,解题效率反而高了不少。
高中的语文课堂更是 “欢乐源泉”,我们的李老师特别喜欢把课文和生活里的趣事结合起来。讲《孔雀东南飞》时,她怕我们记不住人物关系,就编了个 “家庭伦理小剧场”:“刘兰芝就像现在贤惠又能干的媳妇,婆婆却总看她不顺眼,焦仲卿夹在中间,一边是妈一边是媳妇,简直是古代版‘夹心饼干’,最后闹得悲剧收场,所以说啊,家庭和睦多重要!” 她还模仿不同人物的语气读对话,一会儿捏着嗓子学刘兰芝的委屈,一会儿又粗着嗓门扮焦母的强势,逗得我们前仰后合。原本觉得枯燥的古文,就这么在笑声里印进了脑子里,后来有人在考试时写作文,还把李老师编的 “小剧场” 写了进去,得了个不错的分数。
不光老师会搞 “幽默教育”,学生之间的互相 “点拨” 也常常充满欢乐。我同桌是个物理迷,却总搞不懂化学里的 “化合价”。有一次他对着化学方程式愁眉苦脸,我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段子,就凑过去说:“你把化合价当成小朋友排队,氢是最调皮的,总爱抢 1 个位置,氧是个小气鬼,非要占 2 个位置,它们凑一起的时候,得让大家都有位置坐,不然就会‘吵架’,这不就是配平嘛!” 他愣了一下,接着哈哈大笑,说:“哎,这么一说我好像懂了!原来化学就是‘小朋友排队’啊!” 后来他不仅搞懂了化合价,还把这个 “排队理论” 教给了其他同学,成了班里的 “化学段子手”。
大学的选修课更是把 “幽默教育” 发挥到了极致。我选过一门 “影视鉴赏” 课,老师姓陈,是个十足的 “老顽童”。他讲悬疑电影时,不会直接分析镜头语言,而是先给我们放一段搞笑的 “悬疑模仿秀”—— 自己穿着宽大的风衣,戴着墨镜,在讲台上假装侦探,还故意把放大镜拿反了,嘴里念叨着:“同学们,注意这个镜头,它藏着一个秘密,就像我今天忘戴老花镜一样隐蔽!” 全班笑完之后,他再慢慢分析电影里的细节,大家听得格外认真。有一次他让我们分组拍小短片,有个小组拍了个 “校园悬疑剧”,里面还特意加了个 “陈老师同款侦探” 角色,把他逗得直拍桌子,说:“你们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下次我得拜你们为师!”
其实仔细想想,幽默从来不是教育的 “调味品”,而是 “催化剂”。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里对知识的 “好奇之门”,让原本枯燥的公式、难记的课文、复杂的原理,都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一段段搞笑的场景。那些在笑声里学会的东西,往往比死记硬背的内容更深刻,因为它们带着温度,藏着快乐,就像小时候吃过的糖果,多年后想起,依然能尝到甜丝丝的味道。
现在偶尔回到母校,还能听到教室里传来阵阵笑声,有时候是老师在讲段子,有时候是学生在互相调侃着解题。看着那些年轻的脸庞,我总会想,未来还会有更多 “奇葩” 的教育方式出现吧?毕竟,让学生笑着学习,笑着成长,不就是教育最可爱的样子吗?而我们这些曾经在笑声里收获知识的人,又会把这份快乐传递给多少人呢?这大概就是幽默教育最神奇的地方,它像一颗种子,种在心里,总会慢慢发芽,长出满树的欢乐与智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校园里的 “奇葩” 教育:笑着学会的那些事儿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4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