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被晨露浸润出微凉的光泽时,巷尾的李家米糕铺总会飘出第一缕香气。那香气裹着新米的清甜,混着木甑蒸腾的暖意,慢悠悠地钻进巷子里每户人家的窗棂,像是老时光里递来的一封温柔信笺。李阿婆总说,这米糕的方子是她嫁进李家时,婆婆手把手教的,算下来,已经传了三代人。
每天天还没亮透,李阿婆就会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从阁楼里抱出那只沉甸甸的陶瓮。瓮里装着前一天傍晚就泡好的早稻糙米,米粒吸足了水分,变得饱满圆润,指尖捻起几颗,轻轻一搓就能感受到细腻的粉感。她把泡好的米倒进石磨的上盘,再往磨眼里添一勺清水,然后扶着磨柄慢慢转动。石磨转起来时会发出沉闷的 “咕噜” 声,乳白色的米浆顺着磨盘边缘的凹槽缓缓流下,滴进下方的粗布滤袋里,像是时光在一点一点沉淀。
![李阿婆正在用石磨研磨泡好的糙米,磨盘旁放着盛米浆的粗布滤袋,阳光透过木窗洒在磨盘上,映出细小的尘埃]
滤米浆是个考验耐心的活儿。李阿婆会把装满米浆的粗布滤袋吊在房梁上,下面接一只瓷盆,让多余的水分慢慢滴落。这一等就是两个时辰,直到滤袋里的米浆变成半固体的米团,用手捏起来不粘手,还带着淡淡的米香。这时,她会把米团放进大瓷盆里,加入适量的白糖,然后用手掌反复揉搓。白糖要选颗粒细小的绵白糖,这样揉进米团里才不会有颗粒感,吃起来也更清甜。揉搓的力道要均匀,既要让白糖完全融入米团,又不能把米团揉得太硬,否则蒸出来的米糕会口感扎实,不够松软。
揉好的米团要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每一块大概有拳头那么大。李阿婆分米团有个诀窍,她不用秤称,而是用手掂量。多年的经验让她一掂量就知道分量是否合适,分出来的米团大小几乎一模一样。接着,她会把分好的米团放进特制的木模具里。木模具是她的婆婆传下来的,上面刻着精美的花纹,有牡丹、莲花,还有福字。模具内壁要先刷一层薄薄的食用油,这样米糕蒸好后容易脱模,不会粘在模具上。把米团放进模具后,要用手掌轻轻按压,让米团填满模具的每个角落,把花纹印得清晰可见。然后,再把模具倒扣在铺了纱布的蒸笼里,轻轻一敲,米团就从模具里脱落出来,变成了带着漂亮花纹的米糕生坯。
蒸笼要放在大铁锅里蒸,锅底的水要加足,火要烧得旺。水开后,蒸汽会顺着蒸笼的缝隙往上冒,把米糕生坯慢慢蒸熟。蒸米糕的时间很关键,太短了米糕会夹生,太长了米糕会变得干硬。李阿婆通常会在水开后蒸二十分钟,然后揭开蒸笼的盖子,用筷子轻轻戳一下米糕,如果筷子能轻松戳进去,而且没有粘粉,就说明米糕蒸好了。刚蒸好的米糕雪白雪白的,带着温润的光泽,花纹清晰可见,散发着浓郁的米香和清甜的香气。用手轻轻一捏,米糕会微微回弹,手感软糯。
李阿婆的米糕铺没有招牌,却凭着这股独特的香气吸引了不少老主顾。每天早上,巷子里的老人们会提着菜篮子,特意绕到米糕铺前,买上一两块米糕当早餐。孩子们则会拉着大人的手,踮着脚尖,眼睛盯着蒸笼,嘴里念叨着 “阿婆,我要那个有福字的”。李阿婆总是笑眯眯地拿起一块刚蒸好的米糕,用油纸包好递给孩子,还会叮嘱一句 “小心烫”。有一次,住在巷口的张爷爷生病了,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李阿婆知道后,特意蒸了一块不加糖的米糕,送到张爷爷家。张爷爷吃着软糯的米糕,眼眶都红了,他说:“这米糕的味道,跟我小时候我娘做的一模一样,吃着心里暖和。”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冷,还下着雪。李阿婆本来想早点收摊,可眼看就要到中午了,还有一位老主顾没来。那位老主顾是住在隔壁巷的王奶奶,每天都会来买两块米糕,雷打不动。李阿婆担心王奶奶路上滑倒,就把蒸笼盖好,坐在铺子里等。雪越下越大,巷子里的积雪已经没过了脚踝,李阿婆时不时地往巷口望,心里有些着急。就在她准备关店去王奶奶家看看时,巷口出现了一个蹒跚的身影。是王奶奶,她手里提着一把伞,身上落满了雪,脸上却带着笑容。“阿婆,我来晚了,还以为你收摊了呢。” 王奶奶一边拍着身上的雪,一边说。李阿婆赶紧把王奶奶让进铺子里,给她倒了一杯热水,然后揭开蒸笼,拿出两块热气腾腾的米糕。“快趁热吃,这么冷的天,吃块米糕暖和暖和。” 王奶奶咬了一口米糕,满足地说:“还是你做的米糕好吃,外面买的都没有这个味儿。”
李阿婆做米糕的手艺,巷子里的年轻人都想学,可大多学了几天就放弃了。他们觉得泡米、磨浆、揉团这些步骤太麻烦,不如用机器做来得快。有一次,一个年轻姑娘来学做米糕,才揉了一会儿米团就嫌累,说 “阿婆,用机器揉不是更快吗?还省力。” 李阿婆没有反驳,只是笑着说:“机器揉的米团,没有手的温度,蒸出来的米糕就少了点味道。” 姑娘似懂非懂,第二天就没来过了。李阿婆不怪他们,她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很少有人能像她这样,花大半天的时间,慢悠悠地做一块米糕。可她始终坚持用最传统的方法做米糕,她说这是对婆婆的承诺,也是对老主顾的负责。
随着时间的推移,巷子里的房子渐渐旧了,不少人家搬去了新小区,可李阿婆的米糕铺依然开着。每天清晨,那缕熟悉的米香依然会飘满整条巷子,吸引着那些念旧的人。有一次,一个在外地上大学的年轻人回到巷子,特意来买米糕。他说:“在外地的时候,总想着这口米糕的味道,每次吃不到,就特别想家。” 李阿婆听了,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她给年轻人装了好几块米糕,还说:“以后想吃了,就回来,阿婆给你做。”
夕阳西下时,李阿婆会把米糕铺的门板一块一块关好。她站在门口,看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人,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她知道,她做的不只是米糕,更是巷子里的一段时光,一种情怀。那些藏在米香里的故事,会随着这缕香气,一直留在巷子里,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或许有一天,她老得做不动米糕了,但这米香里的时光味道,会永远留在那些吃过她米糕的人的心里,温暖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巷口米香里的时光味道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4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