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外婆家斑驳的木门,最先闯入眼帘的总是堂屋墙上那幅泛黄的刺绣。针脚细密地勾勒出梅兰竹菊的轮廓,丝线在岁月里褪成温柔的浅褐色,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绣娘指尖的虔诚。这是母亲出嫁时外婆亲手缝制的嫁妆,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它成了家里最珍贵的念想,也成了我对 “文化” 最初的感知 —— 不是课本里生硬的定义,不是博物馆橱窗里遥远的展品,而是藏在生活褶皱里,带着人情温度的细碎痕迹。
小时候总爱缠着外婆坐在老藤椅上,听她讲刺绣时的讲究。“绣梅花要选腊月里的红线,取寒梅傲雪的劲儿;绣竹子得用渐变色的丝线,这样竹叶才有风吹过的灵动。” 外婆的手指划过绣品上的纹路,像是在抚摸一段鲜活的时光。那时的我不懂什么是传统文化,只觉得外婆手里的针线能变出万般模样,连带着那些关于草木、节气的说法,都变得格外有趣。后来才慢慢明白,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手艺与故事,让文化有了具象的模样,像一条温柔的河流,将前人的智慧与情感,悄无声息地淌进后人的生命里。
去年秋天回外婆家,发现村口的老槐树底下多了个竹编小摊。摆摊的是隔壁村的李爷爷,七十多岁的老人,双手布满老茧,却能把细如发丝的竹篾摆弄出各种花样。小竹篮、竹筛子、还有做成小兔子模样的竹玩具,一个个透着灵气。我蹲在摊前看他编竹篮,只见他左手捏着竹篾,右手拿着篾刀,刀刃在竹篾间灵活穿梭,不一会儿,篮底的花纹就渐渐成形。“这手艺是我爹教我的,当年他编的竹篮,在十里八乡都出了名。” 李爷爷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眼神却亮得很,“现在年轻人都爱买塑料的,轻便又便宜,但总觉得少点啥。我守着这摊子,不是为了赚多少钱,就是想让娃们知道,咱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是没用的老古董。”
那天我买了一个小小的竹编收纳盒,李爷爷特意在盒盖边缘编了一圈缠枝纹,说这花纹象征着生生不息。回来的路上,我把盒子捧在手里,能清晰地摸到竹篾的纹理,闻到竹子淡淡的清香。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用竹编的簸箕晒豆子,阳光透过簸箕的缝隙落在地上,形成星星点点的光斑;妈妈用竹编的篮子去赶集,回来时篮子里装满了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还有给我买的糖糕。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竹制品,早已把文化的印记刻进了日常的烟火气里,让我们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总能与前人的生活轨迹轻轻重叠。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偶尔会觉得文化离我们很远。直到有一次,在社区的活动中心看到一场剪纸展览。展厅不大,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有传统的 “年年有余”“福娃送喜”,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城市剪影、卡通形象。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位老奶奶的作品,她剪的是 “二十四节气”,每一幅都充满了生活气息:立春的迎春花、清明的纸鸢、冬至的饺子,连雨水时节屋檐下的雨滴,都剪得惟妙惟肖。老奶奶说,她剪了一辈子纸,年轻时跟着母亲学,后来又教给女儿,现在还在社区里开了剪纸班,不少小朋友都来跟着她学。“剪纸上的每一刀,都得用心。你想着什么,纸面上就能显出来。” 她指着一幅 “中秋赏月” 的剪纸,画面里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桌上摆着月饼和水果,月亮挂在天上,圆圆的,暖暖的,“你看这家人的笑脸,不是我凭空想象的,是我想起小时候跟爹娘过中秋的样子,想着现在跟孙辈过中秋的样子,剪着剪着,心里就软了。”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文化从来都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情感。它可能藏在老手艺里,藏在传统习俗里,也藏在我们对生活的热爱里。就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不是为了遵循某种规定,而是为了在红色的喜庆里,找回团圆的温暖;就像端午包粽子、插艾草,不是为了应付某个节日,而是为了在糯米的清香里,记住先人的故事;就像中秋赏月、吃月饼,不是为了走个形式,而是为了在皎洁的月光下,传递对家人的思念。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把文化的根深深扎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除夕,爷爷都会写春联。他的毛笔字不算特别好,但每一笔都写得认真。我总是站在旁边,帮他抻着红纸,看墨汁在纸上晕开,变成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这样的句子。爷爷会一边写一边给我讲春联的来历,讲每个字的寓意,虽然很多话我当时似懂非懂,但看着爷爷专注的神情,看着红纸上墨色的字迹,心里就觉得特别踏实。后来爷爷走了,每年除夕,爸爸都会接过爷爷的毛笔,继续写春联。去年除夕,爸爸教我写 “福” 字,我的手总是抖,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爸爸却笑着说:“没关系,只要用心写,就是最好的福字。” 那一刻,我看着纸上那个不太规整的 “福” 字,忽然想起爷爷当年教爸爸写春联的样子,想起爸爸现在教我写 “福” 字的样子,忽然明白,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这样一代又一代,手把手的传递,心与心的相连。
有时候会去逛老街,看那些保留着老样子的店铺。有卖传统糕点的,柜台上摆着芝麻糕、花生酥,包装还是用的油纸,系着红绳;有修钢笔的,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细小的工具,小心翼翼地摆弄着钢笔;还有做传统布鞋的,针线在布鞋面上绣出精致的花纹,鞋底是一针一线纳出来的,结实又舒服。这些店铺不大,生意也算不上火爆,但店主们都守着自己的小铺子,不急不躁。有一次在一家老书店里,看到一位老爷爷在整理旧书,书架上摆着很多上世纪的连环画、文学名著,书页都已经泛黄,却被保存得很整齐。老爷爷说,他守着这家书店四十多年了,看着很多人从小时候在这里看书,到长大后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书里的故事会变,但人们对读书的喜欢,对故事的热爱,是不会变的。我守着这家店,就是想给大家留个能安安静静看书的地方,留个能想起老时光的地方。”
其实文化从来都不遥远,它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它是外婆刺绣里的梅兰竹菊,是李爷爷竹编里的缠枝纹,是老奶奶剪纸里的二十四节气,是爷爷写春联时的墨香,是老书店里泛黄的书页。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不是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带着人情温度的生活印记,是我们与前人对话的桥梁,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归属感。
记得有一次,带着朋友去外婆家,朋友看到墙上的刺绣,忍不住感叹:“这手艺也太精致了,现在很少有人会做了吧。” 外婆笑着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有人愿意记得,就不会失传。” 那天外婆还找出了她的针线筐,教朋友绣简单的梅花。朋友学得很认真,虽然绣出来的梅花歪歪扭扭,但眼睛里满是欢喜。看着她们坐在老藤椅上,一个教,一个学,阳光洒在她们身上,洒在刺绣上,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文化就像这阳光下的丝线,只要有人愿意拿起针线,就能把它编织成新的模样,就能让它在时光里,永远保持着温柔的温度。
我们常常会说文化很重要,但其实不用刻意去强调它的重要性。因为它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刻进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们在看到老手艺时,会想起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在过传统节日时,会感受到团圆的温暖;让我们在面对生活时,能有一份从容与坚定。它就像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也温暖我们回望的目光。
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文化温度,从来都不是冰冷的记忆,而是鲜活的生命。它在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中,不断生长,不断丰富,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柔软也最坚实的力量。只要我们愿意去感受,愿意去传承,这份温度就会永远存在,温暖着我们的生活,也温暖着岁月的长河。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文化温度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