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搬进阳光社区的第三个月,第一次对着楼下的四个彩色垃圾桶犯了难。手里拎着两袋垃圾,一袋装着剩菜剩饭和果皮,另一袋混着用过的纸巾、快递盒和废旧电池,她站在绿色、蓝色、红色和灰色的桶前,犹豫了足足五分钟。那天傍晚的风有点凉,旁边路过的邻居小李笑着递过来一张分类指南,“阿姨,我刚开始也分不清,多试两次就熟了。” 张阿姨接过那张印着卡通图案的纸,脸颊有点发烫,总觉得这么大岁数了,连扔垃圾都要别人教,实在有点不好意思。
从那天起,张阿姨的生活里多了一项 “任务”—— 给家里的垃圾 “分家”。她特意在厨房橱柜上贴了张手写的分类表,还找了三个旧纸箱,分别写上 “厨余”“可回收”“有害”,放在阳台角落。最开始的日子格外混乱,有次她把擦过油污的纸巾扔进厨余垃圾桶,被来检查的社区志愿者小王指了出来。“阿姨,沾了油污的纸巾不算厨余哦,得归到其他垃圾里。” 小王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翻开里面记满的笔记,“您看,像骨头、蛋壳这些能腐烂的才是厨余,纸巾就算沾了水,本质还是干垃圾。” 张阿姨站在一旁,一边听一边点头,心里默默把这个细节记了下来。
真正让张阿姨把垃圾分类放在心上的,是孙子乐乐的一句话。那天周末,乐乐来家里玩,看到奶奶正把喝完的牛奶盒往其他垃圾袋里扔,立刻跑过去拦住:“奶奶,牛奶盒是可回收的,不能扔这里!我们老师说,可回收的垃圾能变成新东西,不浪费。” 乐乐边说边踮起脚尖,把牛奶盒放进阳台的可回收纸箱里,还学着老师的样子,认真地把盒子压平,“这样能装更多,收垃圾的爷爷也不用搬那么多箱子啦。” 看着孙子认真的模样,张阿姨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敷衍实在不应该。
从那以后,张阿姨成了社区里的 “垃圾分类达人”。每天早上买菜回来,她会特意把菜根、烂菜叶单独装在一个小袋子里;拆快递时,会把纸箱和塑料包装分开;就连家里用剩的电池,她都会攒起来,定期送到社区门口的有害垃圾回收箱。有次邻居王大妈来串门,看到她家阳台整齐摆放的三个垃圾桶,忍不住打趣:“张姐,你现在比居委会的人还上心呢,以前你不还说这事儿麻烦吗?” 张阿姨笑着递过一杯水:“以前是觉得麻烦,现在习惯了也不费劲。你看,家里这么分,看着也干净,乐乐还总夸我是好奶奶呢。”
张阿姨的改变,也悄悄影响着身边的人。以前楼下的垃圾桶旁总有些散落的垃圾,尤其是下雨天,袋子破了,污水流得满地都是,路过都得绕着走。自从张阿姨开始认真分类,看到有人扔错垃圾,她会主动上前提醒,遇到年纪大的邻居,还会耐心讲解怎么分。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跟着做,垃圾桶旁的垃圾少了,环境也变整洁了。负责社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小王说:“现在我们社区的垃圾分类准确率比以前高多了,尤其是张阿姨他们那一栋楼,几乎没出现过混投的情况。有时候收可回收垃圾,箱子都装得满满的,说明大家都动起来了。”
有一回,社区组织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张阿姨还主动报了名。为了准备比赛,她把社区发的分类指南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连哪些塑料属于可回收、哪些属于其他垃圾都记得清清楚楚。比赛那天,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她应答如流,最后还拿了三等奖,奖品是一套可降解的垃圾袋。拿着奖品回到家,张阿姨第一时间给乐乐打了电话:“乐乐,奶奶拿奖啦!都是因为你之前提醒奶奶,奶奶才这么认真的。” 电话那头,乐乐开心地欢呼:“奶奶真棒!等我放假回去,咱们一起给垃圾‘分家’!”
现在的张阿姨,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早上出门扔垃圾。看着自己分好的垃圾准确投进对应的垃圾桶,看着社区里越来越整洁的环境,她总觉得心里暖暖的。有次她跟老姐妹们聊天,说起垃圾分类的事,感慨道:“以前总觉得这些事跟我们老百姓没关系,现在才知道,这都是为了咱们自己的生活。你看咱们社区现在多干净,夏天也没那么多蚊子苍蝇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其实,垃圾分类从来都不是一件复杂的事,就像张阿姨说的,不过是多花一点时间,多一份耐心。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行动,只需要从每天的小事做起 —— 把厨余垃圾单独装袋,把可回收的物品整理好,把有害垃圾妥善处理。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积累起来,就能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干净、更美丽。就像阳光社区里的那些垃圾桶,它们不再是脏乱的代名词,而是居民们共同守护家园的见证,记录着每一个像张阿姨这样的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带来的小小改变。而这些小小的改变,正一点点汇聚起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温暖的变化。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垃圾桶旁的改变:张阿姨的垃圾分类日记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7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