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的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黑色油泥,这是他在陕北油田钻了二十三年的印记。初春的风沙卷过磕头机的铁架,他蹲在输油管道旁点燃旱烟,目光掠过远处正在安装的光伏板 —— 那些银灰色的板片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和他脚下黝黑的原油形成奇妙的对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老周跟着钻井队第一次进陕北。彼时的荒原上只有孤零零的井架,夜里照明全靠马灯,柴油发电机启动时的轰鸣能惊醒三公里外的野兔。他们背着铝制水壶在盐碱地里跋涉,饿了就啃硬邦邦的馍馍,渴了喝混着泥沙的河水,唯一的慰藉是看到原油从井口喷涌而出的瞬间,黑色的油柱映着落日,像极了老家祠堂里燃烧的长明灯。
那些年,油田的每一点变化都刻在老周的记忆里。柴油发电机换成了燃气机组,噪音小了一半,发电量却翻了几番;曾经手工记录压力数据的本子,变成了能自动传输信息的电子屏;就连职工宿舍的取暖,也从烧煤的土炕改成了地源热泵,冬天再也不用半夜爬起来添柴火。最让他感慨的是 2018 年,油田引进了太阳能提灌系统,曾经寸草不生的采油区边缘,竟种活了一片沙棘林。
沙棘林里藏着大学生林晓的秘密。这个从江南水乡来的姑娘,毕业论文研究的是油田生态修复,跟着老周的班组驻扎了整整八个月。她第一次见到原油时差点吐出来,后来却能熟练地用试纸检测土壤含油量。林晓教会老周用智能手机查看光伏板发电量,老周则带着她在荒原上辨认能指示地下水位的骆驼刺。“周叔,您看这组数据,光伏板的效率比去年又提升了两个百分点。” 林晓举着平板电脑的样子,让老周想起自己刚上大学的女儿。
女儿周悦在南方一座古城读环境工程,她的视角里藏着另一种能源故事。古城里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砖木老宅,曾经家家户户用煤炉取暖,冬天的炊烟总带着呛人的硫磺味。2020 年,古城启动 “清洁能源替换工程”,周悦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家家户户的走访。有位守着老宅的老奶奶起初坚决反对:“祖祖辈辈都烧煤,换了电暖器哪有烟火气?” 周悦陪着老人坐了三个下午,给她演示电暖器的恒温功能,算清每月能省下的煤钱,还特意找来能模拟柴火声的音箱。当第一缕温暖的电流流过暖气片时,老奶奶拉着周悦的手笑了:“这新物件,倒比炭火还贴心。”
古城的青石板路上,新铺的电缆线藏在雕花的木槽里,与飞檐斗拱相映成趣。周悦发现,许多老宅的屋顶悄悄装上了薄膜太阳能板,颜色和青瓦几乎一致,不仔细看根本察觉不出。一家经营茶馆的老板告诉她,这些太阳能板发的电不仅够茶馆日常使用,夏天还能给后院的锦鲤池供氧。“你看这池子里的鱼,以前一到用电高峰就翻肚皮,现在再也不会了。” 老板舀起一勺清水,阳光透过水面折射出细碎的光斑。
这些光斑让周悦想起小时候在油田的日子。那时候父亲总带着她去看钻井平台,夜晚的井架上挂满了灯,像一串倒悬的星河。有一次沙尘暴来得突然,发电机停了电,整个油田陷入黑暗。就在她吓得哭起来的时候,远处传来引擎声,是巡井车开着应急灯赶来了。车灯穿过沙尘的光晕里,她看见父亲和工友们正合力抢修线路,他们的身影在晃动的光影中忽明忽暗,像极了油田里那些不知疲倦的磕头机。
如今的油田早已不会因沙尘暴停电。老周指着中控室的大屏幕介绍,现在的电网有 “智能大脑”,能自动切换光伏、风电和燃气发电,就算遇到极端天气也能保障供电。林晓种下的沙棘林已经扩展到两百多亩,去年秋天还迎来了一群迁徙的候鸟。最让老周骄傲的是,女儿周悦的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她寄来的照片里,古城的老宅屋顶铺满了 “隐形” 的太阳能板,与远处新建的风力发电场构成了奇妙的画面。
林晓的沙棘林里,新安装了几台小型风力发电机,银色的叶片在风中轻轻转动。她给老周发来信息:“周叔,这些风机发的电能带动灌溉系统,沙棘的成活率又提高了。” 老周回复时特意加了个笑脸表情,这是林晓教他的。他抬头望向荒原尽头,夕阳正从光伏板的阵列上滑过,把每一块板片都染成温暖的金色。输油管道里的原油安静地流淌,沙棘林在晚风里沙沙作响,远处的风电叶片缓慢转动,三种不同的能源脉搏,在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上,共同跳动出生命的节奏。
江南的雨季里,周悦正在帮古城的民宿设计能源方案。她想起父亲发来的照片,荒原上的光伏板在夕阳下泛着金光,与古城屋顶的 “青瓦太阳能板” 遥相呼应。手机突然震动,是林晓发来的视频:沙棘林里的候鸟正在筑巢,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在背景里轻轻旋转。周悦笑着回复:“等我放假,带古城的民宿老板去陕北取经,咱们搞个‘清洁能源体验游’。”
视频那头,林晓正蹲在沙棘丛旁采集土壤样本,老周扛着工具走过,朝镜头挥了挥手。他指甲缝里的油泥似乎淡了些,或许是经常帮林晓打理光伏板的缘故。远处的钻井平台仍在工作,只是噪音比以前小了许多,与风电叶片的转动声、光伏板吸收阳光的静默,共同构成了荒原上新的交响。
这种交响正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奏响。从陕北荒原的光伏阵列到江南古城的隐形电瓦,从东北雪原的生物质锅炉到南海渔村的潮汐发电机,能源的形态在变,不变的是人类对温暖与光明的追求。老周依然每天检查输油管道,只是多了一项查看光伏数据的任务;林晓的沙棘林里来了更多志愿者,他们带着不同的专业知识,共同编织着生态修复的网络;周悦的古城里,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询问 “电暖器的电从哪里来”,茶馆老板的锦鲤池里,鱼儿游得愈发欢快。
有天夜里,老周值夜班,突然发现中控室的屏幕上跳出一条预警:某片区光伏板受云层影响,发电量暂时下降。他正准备通知维修班组,屏幕上的数值却很快回升 —— 系统自动切换到了风电补充供电。窗外,月光洒在安静的采油区,沙棘林在微风中低语,远处的风电叶片闪着航行灯的红光。老周想起三十年前那个停电的沙尘暴之夜,再看看如今稳定运行的能源网络,突然觉得指甲缝里的油泥,也藏着时光的馈赠。
林晓在沙棘林里安装了红外相机,某天翻看照片时,发现了几只狐狸的身影。她兴奋地把照片发给周悦,周悦立刻转发给了父亲。老周拿着手机在班组里传阅,工友们都凑过来看:“这荒原上竟然有狐狸了,以前除了野兔啥都没有。” 林晓回复说:“等光伏板的效率再提升一些,我们还能种更多的树,说不定以后能引来鹿群呢。”
这个愿望似乎并不遥远。周悦在古城的调研中发现,当地的生物质能发电厂已经开始用修剪下来的果树枝发电,燃烧后的灰烬还能做成有机肥料,给周边的果园施肥。这种循环利用的模式,让她想到了父亲所在的油田 —— 原油开采产生的伴生气曾经被直接燃烧,如今却成了燃气发电的原料;采油废水经过处理,能用来浇灌沙棘林。能源的链条上,曾经被浪费的环节,正在变成新的宝藏。
老周快要退休了,他计划退休后先去女儿读书的古城看看,再去林晓的沙棘林里搭个木屋。“到时候我就在那里种沙棘,看狐狸,顺便帮你们照看光伏板。” 他跟林晓开玩笑说。林晓笑着答应,还给老周画了一张木屋的草图,屋顶上也画满了太阳能板。周悦听说后,特意查了古城到陕北的高铁时刻表,“爸,等您退休,咱们坐高铁去,又快又环保。”
高铁穿行在华夏大地时,车窗外的能源风景不断变换。或许是成片的光伏电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或许是风力发电机在田埂边缓缓转动,或许是隐藏在山林间的水电站大坝,或许是古城老宅屋顶上与青瓦相融的太阳能板。这些风景背后,有老周这样坚守半生的能源建设者,有林晓这样探索创新的研究者,有周悦这样传递理念的志愿者,还有无数像守着老宅的老奶奶、经营茶馆的老板那样,默默接纳并拥抱变化的普通人。
他们的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能源转型的时代长河。当老周终于坐在沙棘林的木屋里,看着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电流,听着风电叶片在风中吟唱,远方的古城里,他的女儿正给游客讲述能源与乡愁的故事。这跨越千里的呼应,恰似不同能源形式的和谐共振,照亮了过去,也温暖着未来。而那些正在发生的改变,那些尚未实现的愿望,又将催生出怎样的新故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灯火星河:那些能源照见的岁月长歌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8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