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信徒:黄土坡上的光伏新生

陕北的黄土坡总在午后泛着赭红色的光晕,李守义用袖口擦了擦额角的汗,指尖划过光伏板冰凉的表面。这片曾经只长酸枣刺的坡地,如今铺着三千多块深蓝色电池板,风一吹过,金属支架发出细碎的嗡鸣,像无数只蜂鸟在振翅。

他蹲下身拧紧松动的接线盒,目光越过电池板看向远处的村庄。土窑洞房檐下挂着的玉米串还在,只是晒谷场旁多了几排银色的逆变器,去年秋天,村支书带着技术员来勘测时,说这里的日照时数比想象中还要充足。

光的信徒:黄土坡上的光伏新生

“守义叔,东边第三排有块板电压不稳!” 二十岁的王小虎举着检测仪朝这边喊。小伙子皮肤晒得黝黑,校服外套上还印着县中学的校徽,暑假一到就来光伏电站帮忙,说是想攒钱买台笔记本电脑学设计。

李守义应着声起身,胶鞋踩在碎石路上发出咯吱声。他想起十年前第一次见太阳能设备的模样,那是县供销社门口的太阳能路灯,每晚亮起时都围满了看热闹的村民。谁也没想到,如今这 “晒太阳的宝贝” 能成村里的顶梁柱。

2016 年的涝灾冲毁了大半梯田,玉米和土豆烂在泥里,村民们蹲在田埂上哭。村支书揣着皱巴巴的政策文件跑遍乡上和县里,终于争取到光伏扶贫项目。开工那天,推土机铲开第一片荒坡,李守义盯着挖掘机的铁铲,心里既有期待又犯嘀咕:这玩意儿真能比种地靠谱?

第一批光伏板运到村里时,整个村庄都沸腾了。技术员踩着梯子安装支架,村民们在底下递工具,七嘴八舌地问东问西。有人摸了摸电池板,疑惑地问是不是要涂防晒霜;有人担心下雨会漏电,非要在阵列周围挖排水沟。李守义没跟着起哄,只是默默帮着搬材料,手指触到板面上的阳光温度,忽然觉得心里踏实了些。

电站并网发电那天,乡供电所的电表转起来时,村支书当场给大家算了笔账:每块板每天能发三度电,上网电价四角五,除去维护成本,每年每户能分三千多。人群里爆发出欢呼声,李守义看着电表上跳动的数字,想起过世的老伴总说 “靠天吃饭不如看天吃饭”,此刻忽然懂了这话的新意思。

王小虎的父亲王建军曾是村里最反对建光伏电站的人。他守着自家三亩薄田,坚信 “土疙瘩里才能刨出活命钱”。直到那年冬天,他肺气肿急性发作,住院费花光了积蓄,正是光伏电站的分红救了急。出院后,王建军主动申请当电站管理员,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绕着阵列检查,比照顾自家庄稼还上心。

李守义的孙子李磊在西安读大学,学的是新能源专业。去年寒假回来,孙子拿着平板电脑给他看光伏板的生产流程,说现在的电池转换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三成。祖孙俩站在电站旁,孙子指着远处的山说:“爷爷,将来咱们可以搞农光互补,板下种药材,板上发电,能挣两份钱。” 李守义笑着点头,阳光透过电池板的缝隙落在孙子年轻的脸上,亮得晃眼。

开春的时候,县农业局派来技术员,真的在光伏阵列下试种了黄芩和远志。王建军戴着老花镜学看墒情检测仪,嘴里念叨着 “科技这东西真神”。李守义则迷上了研究天气预报,手机里下载了三个天气 APP,每天对着云层变化琢磨发电量,比当年看天象种庄稼还要仔细。

有外地客商来考察,看到坡地上的光伏板和板下的药材,连连称赞这种模式好。村支书趁机和客商签了药材收购合同,村民们看着刚出土的黄芩幼苗,脸上的笑容比晒足了太阳的光伏板还要灿烂。王小虎用攒的工资买了笔记本电脑,晚上在窑洞里自学 CAD 制图,说要给村里设计新一代光伏支架。

入夏后的一场暴雨让所有人捏了把汗。雨停后,村民们扛着工具冲进电站,却发现倾角设计的电池板排水顺畅,支架稳固如初。李守义摸着完好无损的接线盒,想起技术员当初说的 “抗风等级十二级,防水等级 IP65”,终于明白这些听不懂的术语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保障。

秋分那天,村里举办了光伏丰收节。乡领导来了,光伏企业的代表来了,还有省报的记者。王建军穿着新买的夹克衫,给大家演示如何用手机查看电站发电量;王小虎展示着自己设计的支架图纸;李守义则领着客人参观板下的药材基地,黄芩的根须在土里扎得结实,散发着淡淡的药香。

夜幕降临,光伏电站的路灯亮起,暖黄色的光芒照亮了村庄的小路。村民们在晒谷场上摆起长桌宴,炖羊肉的香气飘得很远。李守义端着酒杯,看着远处阵列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忽然觉得这十年像一场梦。从靠天吃饭的农民,到守护阳光的 “光伏人”,他们脚下的黄土坡,真的因为阳光而换了新颜。

席间有人提起,邻村正在建更大的光伏电站,还要配套储能设备。李磊在电话里说,现在有一种柔性光伏板,能铺在屋顶和大棚上,将来家家户户都能成为 “微型发电站”。李守义听着这些新鲜事儿,端起酒杯抿了一口,辛辣的酒液滑过喉咙,暖流传遍全身。

月光洒在光伏板上,反射出细碎的银光。李守义知道,这片坡地上的阳光还在不断积蓄能量,就像村民们心里的希望,在每一个日出时分,都会生长出新的力量。那些深蓝色的电池板沉默地伫立着,承接阳光,转化电流,也见证着黄土坡上的人们,如何跟着光的方向,一步步走向更明亮的未来。

王建军凑过来碰了碰他的酒杯,指着天上的星星说:“你看这星星亮的,跟咱的光伏板似的。” 李守义笑着点头,目光又落回远处的阵列。风又吹起来了,支架的嗡鸣里,似乎藏着无数个关于明天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年轻人的梦想,有老人们的期盼,还有永远不会缺席的,洒满黄土坡的阳光。

村里的小学新盖了教学楼,用的是光伏发的电。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声音顺着风飘到光伏电站上空。李守义有时候会去学校门口转悠,看着孩子们追跑打闹,就想起自己小时候在煤油灯下写字的日子。王小虎已经能独立设计简单的光伏支架,他说等大学毕业,要回村里建一个智能化的光伏电站。

深秋的阳光格外温暖,李守义坐在光伏板下的石头上,手里摩挲着一片换下的旧电池板。板面上的蓝色已经有些褪色,但凑近了看,还能看到阳光折射出的光晕。村支书拿着一份新的项目文件走过来,说县里要搞光伏旅游,把电站变成观光景点。李守义站起身,看着漫山遍野的光伏板,忽然觉得这片黄土坡,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了生气与希望。

风掠过坡地,带来远处药材基地的清香。李守义深吸一口气,觉得浑身都有了劲儿。他知道,只要阳光还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就不会结束。那些关于光的信仰,关于生活的期盼,会像光伏板吸收的阳光一样,不断积累,不断生长,最终变成照亮每一个日子的,最温暖的光芒。

王小虎拿着新画的设计图跑过来,兴奋地说:“守义叔,你看这个跟踪式支架,能跟着太阳转,发电量能再提高一成!” 李守义接过图纸,虽然看不懂上面的线条,但看着王小虎眼里的光,他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开荒种地的模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方式,却有着同样的期盼 —— 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夕阳西下,光伏板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双双伸展的手臂,拥抱着这片黄土坡。李守义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朝着村庄的方向走去。远处的窑洞里已经亮起了灯,那灯光里,有一部分来自天上的星星,还有一部分,来自他们亲手种下的 “阳光”。他回头望了一眼电站,那些深蓝色的电池板在暮色中泛着柔和的光,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希望的故事。

夜色渐浓,村庄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光伏电站的逆变器还在低声运转,将白天吸收的阳光,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流。李守义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风声,心里格外踏实。他知道,明天一早,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光伏板上时,新的电流会再次涌动,新的故事,也会跟着阳光一起,悄然开始。

村里的药材到了采收的季节,板下的黄芩和远志长得饱满。收购药材的车开进村里时,村民们围拢过来,看着过磅单上的数字,脸上笑开了花。王建军拿着一沓钞票,激动地说:“这光伏板真是咱的金疙瘩,板上发电挣钱,板下种药也挣钱!” 李守义笑着把钱存进银行,他想给孙子寄点生活费,再给自己买一副新的老花镜,好好看看王小虎画的那些新图纸。

县电视台来村里采访,镜头对着光伏电站拍个不停。李守义对着话筒,有些紧张地说:“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养’着太阳吃饭,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记者笑着问他对未来有什么期待,他想了想,指着远处的光伏板说:“就想看着这些板儿一直亮下去,看着村里的娃们都能有出息,看着这黄土坡,越来越热闹。”

采访结束后,王小虎拉着李守义看他手机里的光伏电站视频,那是国外的海上光伏电站,蓝色的电池板铺在海面上,壮观极了。“守义叔,将来咱也能搞个更先进的电站!” 王小虎眼里闪着光。李守义点点头,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他想把这些年的故事写下来,留给村里的孩子们,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家乡,曾经如何靠着一片阳光,改变了模样。

冬天来了,黄土坡上落了层薄雪,光伏板上的积雪很快被阳光融化。李守义穿着厚厚的棉袄,绕着电站检查。王建军给他递过来一杯热茶,说:“今年的分红又要涨了,我打算给儿子在县城买套房。” 李守义喝了口热茶,暖意从喉咙流到心里。他望着远处的雪山,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像极了他们铺在坡地上的光伏板。

春节的时候,李磊回来了,还带回了他的女朋友。女孩是江苏人,第一次来陕北,看到漫山的光伏板,惊讶地说:“没想到这里的光伏电站这么美!” 李磊笑着给她介绍,说这是村里的 “阳光银行”。一家人围坐在热炕头上,吃着饺子,聊着天。李磊说,他的毕业论文写的是陕北光伏扶贫模式,导师很认可,还说将来有机会可以推广到更多地方。

李守义听着孙子的话,心里美滋滋的。他夹了个饺子放进嘴里,觉得这饺子比往年的都香。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光伏电站的轮廓。李守义起身走到窗边,看着那些在夜色中泛着微光的光伏板,忽然觉得,这阳光不仅照亮了黄土坡,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

开春后,村里的光伏旅游项目动工了。观光步道沿着光伏阵列蜿蜒,观景台建在最高的坡地上。第一批游客来的时候,村民们自发地当起了讲解员。王建军拿着扩音器,自豪地介绍:“我们这电站,每年能发三百万度电,相当于节约一百吨标准煤,减少三百吨二氧化碳排放!” 游客们听得啧啧称赞,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李守义有时候也会给游客讲电站的故事,讲 2016 年的涝灾,讲第一批光伏板运来的场景,讲王建军从反对到支持的转变。游客们听得入了迷,有人问他:“大爷,您守着这电站,觉得累吗?” 李守义笑着摇头:“不累,看着这板儿发电,看着日子越来越好,心里高兴还来不及呢。”

王小虎考上了大学的新能源专业,临走那天,全村人都来送他。李守义塞给他一个红包,说:“好好学习,将来给咱村建最好的电站。” 王小虎用力点头,眼里含着泪:“守义叔,您放心,我一定回来!” 汽车开走的时候,王小虎从车窗里探出头,挥手喊着:“等我回来!” 李守义站在路边,看着汽车消失在山路尽头,心里既有不舍,又有期盼。

夏天的雨水格外充沛,板下的药材长得格外茂盛。县农业局的技术员又来了,说他们的农光互补模式成了全省的样板,还要组织其他县市的人来参观学习。村支书忙着接待参观者,脸上笑开了花。李守义则依旧每天去电站检查,他发现,现在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有农民,有学生,还有企业家。他们带着不同的疑问而来,带着满意的答案而去。

有个企业家看中了村里的资源,想投资建一个更大的光伏储能电站。签约那天,村里放起了鞭炮,像过节一样热闹。李守义看着签约仪式上的红绸布,忽然觉得这一切就像一场梦。十年前,他怎么也想不到,这片贫瘠的黄土坡,会因为阳光而变得如此热闹,如此充满希望。

李磊暑假回来了,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的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他把奖金拿出来,给村里的小学捐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孩子们抱着新电脑,高兴得蹦蹦跳跳。李磊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新能源课,用动画演示光伏发电的原理。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李守义忽然觉得,这些孩子,就是黄土坡上的 “小太阳”,将来一定会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深秋的夜晚,李守义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远处的光伏电站静悄悄的,只有逆变器偶尔发出轻微的声响。王建军走过来,坐在他身边,递给他一支烟:“你说咱这辈子,能看到光伏板铺满整个黄土坡不?” 李守义点燃烟,吸了一口:“肯定能,你看小虎那辈人多有本事,将来啥都能实现。”

烟圈在月光下慢慢散开,像一个个关于未来的憧憬。李守义望着远处的光伏阵列,那些深蓝色的电池板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是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的变迁。他知道,只要阳光还在,这些光伏板就会一直工作下去,而他们这些 “光的信徒”,也会一直守护着这片阳光,守护着这份属于黄土坡的,越来越明亮的希望。

风又吹起来了,带来了冬天的气息。李守义裹紧了衣服,心里却暖暖的。他想起孙子说的话,想起王小虎的梦想,想起村里每个人脸上的笑容。他知道,不管将来遇到什么,只要有阳光在,有这些光伏板在,他们的日子就会像这不断产生的电流一样,源源不断,充满活力。

夜色更深了,村庄彻底安静下来。只有光伏电站的指示灯还在一闪一闪,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李守义站起身,准备回屋睡觉。临走前,他又望了一眼远处的光伏阵列,心里默默地说:“明天,又是个晴天。” 而那些关于光的故事,关于黄土坡的新生,也会在明天的阳光里,继续书写下去,一页又一页,直到永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光的信徒:黄土坡上的光伏新生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0377.html

(1)
上一篇 6天前
下一篇 6天前

相关推荐

  • 从冰镇西瓜到进口牛排:藏在冷链里的生活魔法

    夏天咬下第一口脆甜的冰镇西瓜,冬天涮火锅时捞起鲜嫩的进口肥牛,拆开快递看到还带着白霜的海鲜刺身 —— 这些习以为常的美味瞬间,背后都藏着一套庞大又精密的 “温度密码”,这就是冷链物流的神奇力量。很少有人仔细想过,那些需要低温保存的食物,究竟是怎样跨越千里,保持着刚产出时的新鲜状态来到我们身边的。 冷链物流可不是简单的 “加个冰袋” 那么轻松,它更像一条贯穿生…

    投稿 4天前
    9
  • 游戏玩家的那些 “社死” 与 “狂喜” 名场面

    每个游戏玩家的硬盘里,都藏着一肚子能笑到邻居敲门的故事。可能是为了抢一个虚拟宝箱,手指在键盘上跳踢踏舞却误按了退出键;也可能是组队打 BOSS 时,把治疗技能扔给了敌方小兵,被队友私聊 “建议去眼科挂个号”。这些哭笑不得的瞬间,比游戏里的顶级装备更让人难忘,毕竟装备会过时,但 “社死” 的记忆能跟着账号传三代。 就说我那闺蜜小桃,上周刚入坑一款古风武侠游戏,…

    2025-09-10
    10
  • PCBa 打样:电子产业创新路上的关键一步

    在电子设备不断迭代的当下,每一款新产品从概念走向市场,都离不开一个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 ——PCBa 打样。很多人对 “PCBa” 这个名词或许有些陌生,其实它指的是印制电路板组件,简单来说就是将各种电子元件焊接到电路板上,形成一个能实现特定功能的核心部件。而 PCBa 打样,就是在正式批量生产前,先制作少量样品进行测试和验证的过程。这个环节看似只是 …

    2025-09-13
    4
  • RPA:重构企业效率的 “数字员工” 进化论

    当财务人员不再埋首于重复的发票核验,当 HR 摆脱繁杂的员工信息录入,当客服系统能自动响应标准化咨询,一种名为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的技术正悄然改写企业的运营逻辑。这种模拟人类在计算机上操作行为的技术,并非科幻电影中的人形机器人,而是隐藏在软件系统中的 “隐形助手”,以精准、高效、不知疲倦的特性,成为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它的崛起不仅是技术迭代的…

    1天前
    4
  • 慈善:照亮人间的温暖之光

    慈善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扎根于人类社会肌理中的一种精神力量,它串联起个体与群体的命运,在困境与希望之间搭建起坚实的桥梁。从街头巷尾志愿者递出的一碗热粥,到企业捐赠资金助力乡村教育建设,再到普通人通过公益平台为陌生患者献出的一份爱心,慈善以多样的形式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以人为本” 的核心内涵。这种力量不依赖于财富的多寡,也不局限于身份的高低…

    投稿 2025-09-09
    7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