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巷深处的 “景和堂” 挂着块褪了色的木匾,落款是光绪二十七年。陈景明每日辰时推开斑驳的木门时,总有缕晨光恰好落在案头那尊铜制捣药臼上,映出他鬓角新添的几茎白发。这是他守着这间药铺的第五十三个年头,手里的脉枕磨得比绸缎还光滑。
去年梅雨季,巷口杂货铺的老板娘抱着三岁的孙子跌撞进来。孩子浑身滚烫,嘴唇起了层燎泡,西医输液三天仍不见好转。陈景明让妇人抱着孩子坐定,三指搭在细细的腕脉上,目光掠过孩子舌尖的红点,又掀开眼皮看了看。“是热毒郁在肺经,得用鲜芦根熬水,配着银翘散加减。” 他边说边拉开身后的药柜,抽屉上的毛笔字历经半世纪风雨仍清晰可辨,“芦根要选刚出土的,须根完整的才管用。” 妇人半信半疑地走了,第二天一早就带着自家腌的酱菜来道谢,说孩子喝了两剂药便退了烧。
陈景明的医术是跟着祖父学的。十七岁那年,邻村爆发瘟疫,祖父带着他日夜奔走,用艾草熏屋,配大锅药汤,硬生生把死亡率压了下来。有个高烧昏迷的老汉,祖父用三棱针在他十指尖放血,又灌下一碗麻黄汤,不到半个时辰人就醒了。“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同是发烧,风寒和风热的治法天差地别。” 祖父临终前攥着他的手,指腹摩挲着那本翻烂的《伤寒杂病论》,“医道如茶道,得慢慢品,急不得。”
这话陈景明记了一辈子。前年冬天,建筑工人老王被担架抬进来时,膝盖肿得像个馒头,西医说要换人工关节。陈景明蹲在担架旁,用手轻轻按压膝盖四周,问清是在工地淋了雪后突然发作,又看了看老王舌苔上的白腻,心里有了数。“是寒邪凝滞经脉,先扎针通经络,再用附子汤温阳散寒。” 他取来银针,在膝眼、阳陵泉等穴位快速刺入,又点燃艾条在针尾熏烤。烟雾袅袅中,老王忽然说膝盖处有股热流在游走。连续治疗半月后,老王已经能自己拄着拐杖走路,如今逢年过节还会拎着酒来看他。
药铺后院种着半畦草药,薄荷、紫苏、蒲公英长得郁郁葱葱。陈景明每天傍晚都会去浇浇水,拔拔草。有次隔壁中学生小林来买藿香正气水,看见他在给一株枯萎的金银花施肥,好奇地问:“陈爷爷,这花还能活吗?” 他笑着捋捋胡须:“花草和人一样,只要根还没死,找准病因就能救回来。” 后来小林得了湿疹,浑身瘙痒,陈景明就用后院的金银花、马齿苋熬成药汁,让他每天擦洗,没几天疹子就消了。小林从此成了药铺的常客,没事就来帮着整理药材,听陈景明讲草药的故事。
这些年,来找陈景明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有抱着孩子的年轻父母,有步履蹒跚的老人,还有特意从外地赶来的患者。他们都说陈大夫的药管用,其实他心里清楚,中医的精髓不只在药材和药方,更在那颗体谅病人的心。有个家境贫寒的老太太得了哮喘,拿不出药钱,陈景明就每天免费给她针灸,还把自己种的枇杷叶摘下来晒干,让她回去泡水喝。老太太痊愈后,每天清晨都会给药铺送来一捆新鲜的青菜,说是自己种的,干净。
药铺的柜台里摆着个青花瓷瓶,里面装着陈景明自己配制的伤湿止痛膏。这方子是他根据祖父的经验改良的,用了当归、红花、乳香等十几味药材,对风湿骨痛特别有效。有次一个背包客在爬山时扭伤了脚踝,一瘸一拐地找到药铺。陈景明给他贴上药膏,又教他按压太冲穴缓解疼痛。背包客临走时要给钱,他摆摆手:“出门在外谁没个难处,药能治病就好。” 后来那背包客寄来一张明信片,说药膏特别管用,还附上了一张自己在山顶拍的照片。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西医,但陈景明并不在意。他依旧每天按时开门,认真地给每个病人诊脉、开方、抓药。有人问他会不会担心中医后继无人,他指着墙上挂着的《大医精诚》拓片,平静地说:“只要还有人需要,中医就不会消失。就像这青瓦巷的老房子,看着旧,却藏着最实在的东西。”
去年秋天,陈景明收了个徒弟,是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小姑娘。姑娘聪明好学,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诊脉技巧。陈景明把那本翻烂的《伤寒杂病论》送给她,扉页上写着祖父当年教给他的那句话:“医道如茶道,得慢慢品,急不得。” 姑娘捧着书,眼里闪着光,就像当年刚入行的陈景明。
如今,景和堂的铜制捣药臼依旧在晨光中泛着光,药柜里的药材依旧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陈景明每天还是会在辰时推开木门,只是身边多了个年轻的身影。青瓦巷的风穿过药铺,带着草药的气息,也带着中医的故事,悄悄流向远方。这份传承了百年的医道,就像后院的草药一样,在时光的滋养下,愈发鲜活而坚韧,未来还会有怎样的故事在这间老药铺里上演呢?
常见问答
- 中医诊脉真的能看出所有病症吗?
中医诊脉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但并非能看出所有病症。脉象能反映人体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情况,不过还需要结合望诊(观察面色、舌苔等)、闻诊(听声音、闻气味)、问诊(询问症状、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四诊合参才能更准确地诊断病情。
- 中药需要熬煮很长时间吗?不同中药熬煮方法一样吗?
中药熬煮时间需根据药材特性决定,并非都需要长时间熬煮。例如解表药(如薄荷、紫苏)熬煮时间较短,通常煮沸后 5-10 分钟即可;而补益类药材(如人参、黄芪)则需要较长时间熬煮,以充分释放有效成分。不同中药的熬煮方法存在差异,有的需要先煎(如附子、石膏),有的需要后下(如薄荷、砂仁),有的需要烊化(如阿胶、鹿角胶),需遵医嘱操作。
- 中医治疗慢性病效果真的比西医好吗?
中医和西医治疗慢性病各有优势,不能简单地说谁的效果更好。中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改善机体内部环境来控制病情、缓解症状,适合病程长、需长期调理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西医在控制急性症状、针对病因治疗等方面有其特点。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疾病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有时中西医结合治疗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 针灸治疗会很疼吗?有没有副作用?
针灸治疗时,多数人只会感到轻微的酸、麻、胀、重感,并不会有明显的疼痛感,这种感觉通常是针灸起效的表现。针灸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但如果操作不当或患者体质特殊,可能会出现局部出血、血肿、感染等情况,少数人可能会出现晕针现象。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可大大降低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 中药和西药可以同时服用吗?
中药和西药是否能同时服用,需根据具体药物成分和病情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中药和西药同时服用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例如含有鞣质的中药(如山楂、地榆)与抗生素同服可能影响抗生素吸收。因此,在同时服用中药和西药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告知其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遵医嘱确定服用时间和方法。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青瓦巷里的杏林春秋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