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兰的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最终还是点开了那个带着小红点的私信。发信人头像是碗冒着热气的馄饨,备注写着 “三年前常来吃早点的姑娘”。视频只有十五秒,镜头从斑驳的木桌摇到蒸腾的铁锅,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正用竹笊篱捞起浮在汤面的葱花,背景里混着老街早市的叫卖声。
这是三年前那个总背着相机的女孩偷偷拍的。那时李桂兰的馄饨铺刚开半年,每天天不亮就支起铁锅,擀皮、调馅、煮汤,忙得脚不沾地,根本没功夫留意谁在拍她。女孩每次来都点一碗鲜肉馄饨,加两勺辣椒油,边吃边对着手机碎碎念,说要把老街的味道都记下来。后来女孩突然没再来,李桂兰以为是搬家了,直到这天刷到这条被翻出来的旧视频。
视频下面的评论已经堆了几百条。有人说想起奶奶煮的馄饨,有人问具体地址想专程来吃,还有个 ID 叫 “阿桃要环游” 的留言:“李阿姨的馄饨汤里放了晒干的虾壳吊鲜,是我吃过最暖心的味道。” 李桂兰看着评论,突然想起女孩最后一次来的时候,眼眶红红的,说要去外地治病。她赶紧回复私信,问女孩现在身体好不好,要不要来店里吃碗热馄饨。
等待回复的间隙,李桂兰点开了自己的账号。粉丝只有八十七个,大多是常来的老街坊。她最早接触短视频是因为儿子,去年冬天儿子回家过年,说现在都流行拍这个,硬是手把手教她注册账号,还拍了条她包馄饨的视频发上去。“妈,您这手艺得让更多人知道。” 儿子当时笑着说,李桂兰却觉得不好意思,总说自己手脚慢,拍出来不好看。
但慢慢的,她倒真喜欢上了拍视频。每天清晨开火时拍一段铁锅冒气的样子,中午人少时拍自己包馄饨的手法,傍晚收摊前拍老街夕阳照在招牌上的光影。她不懂什么运镜剪辑,就用手机原相机拍,偶尔加个 “温暖日常” 的滤镜。有次她拍自己给路过的流浪猫喂馄饨,没想到那条视频竟有了两千多播放量,有人留言说 “万物有灵,阿姨心善”,让她偷偷乐了好几天。
正想着,手机 “叮咚” 响了,是那个姑娘的回复:“阿姨!我病好啦!下周就回老街看您,还要吃加两勺辣椒油的馄饨!” 后面跟着个哭着笑的表情。李桂兰立刻回复 “随时等你”,手指都有些发抖。她把这条私信给隔壁修鞋的老张看,老张凑过来看了半天,说:“你看这玩意儿多好,能把人的心连起来。”
老张自己也有个短视频账号,专拍修鞋的手艺。他修鞋四十年,从父亲手里接过这个摊子时还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如今头发都白了。去年夏天,一个穿汉服的姑娘来修绣花鞋,看到他补鞋的针脚又细又匀,就拍了段视频发上网,配文 “老手艺人的坚守”。没想到视频火了,好多人专门来找他修鞋,还有年轻人来拜师学艺。
“以前总觉得这老手艺要失传了,” 老张一边给鞋子上线,一边跟李桂兰聊天,“现在倒好,拍个视频,不光有人来修鞋,还有小孩来问我怎么穿针引线。” 他的账号里存着一百多个视频,每个都记录着不同的修鞋过程:给皮鞋换底、给运动鞋补胶、给旧布鞋缝补磨损的边缘。有次一个在外省的老人看到视频,特意寄来一双旧棉鞋,说那是老伴生前给他做的,希望能修好留个念想。老张花了三天时间仔细修补,寄回去时还附了张纸条:“放心,能再穿好几年。” 后来老人拍了段穿着棉鞋的视频发给老张,说 “穿上就像老伴还在身边”,让老张红了眼眶。
老街尽头的文具店老板娘陈梅,拍短视频则是为了女儿。她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去年女儿失恋,情绪一直不好,陈梅急得没办法,就想着拍点家里的日常发给女儿看。她拍自己整理货架的样子,拍街坊邻居来买东西的场景,拍窗外四季变换的风景,每天雷打不动发一条。
有次陈梅拍自己学画简笔画,画得歪歪扭扭的,配文 “跟女儿学画画,第一天就翻车了”。女儿看到后破天荒地给她发了条语音,笑着说 “妈,您得先练线条”,还远程指导她怎么握笔。从那以后,母女俩常常通过短视频交流,女儿会点评她的画作,她会叮嘱女儿按时吃饭。上个月女儿回家,特意给她带了套专业画笔,说 “妈,您拍的视频里,画虽然不好看,但笑容特别真”。
陈梅的账号里,除了画画日常,还有不少老街的故事。她拍过卖糖葫芦的老王吹糖人的过程,拍过开茶馆的李伯泡茶的手艺,拍过放学路上蹦蹦跳跳的孩子们。有次她拍老街拆迁前的最后模样,视频里的青石板路、老砖墙、挂在门口的旧灯笼,让好多搬走的老街坊都留言怀念,说 “看哭了,想家了”。
李桂兰没想到,短视频还能帮上大忙。上个月暴雨,老街积水淹了半条街,她的馄饨铺也进了水,好多食材都坏了。看着泡在水里的桌椅,李桂兰急得直跺脚。儿子不在身边,老街坊们也都忙着收拾自己家,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老张提醒她:“你不是拍视频吗?拍下来发上去,说不定有人能帮上忙。”
李桂兰赶紧拿起手机,拍了铺子里积水的样子,又拍了泡坏的食材,配文 “老街被淹,馄饨铺损失惨重,求帮忙”。让她没想到的是,视频发出去不到半小时,就有人留言说愿意来帮忙清理,还有人问她需不需要捐赠物资。下午的时候,几个穿着志愿者服装的年轻人就来了,帮她排水、清理淤泥、搬运受损的物品。更让她感动的是,有个开超市的老板看到视频,特意送来了米面油和新鲜食材,说 “阿姨,先把店支起来,大家都等着吃您的馄饨呢”。
三天后,馄饨铺重新开张。那天来了好多人,有老街坊,有看视频来帮忙的志愿者,还有特意从别的区赶来的食客。李桂兰忙得团团转,心里却暖暖的。她拍了段重新开张的视频,镜头里满是笑脸,配文 “谢谢大家的帮忙,馄饨管够”。那条视频有了一万多播放量,有人留言说 “这就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李桂兰把这句话念了好几遍,觉得说得真好。
那个生病的姑娘回来那天,李桂兰特意早早就开了门。姑娘比三年前瘦了些,但精神很好,一进门就喊 “阿姨,我来啦”。李桂兰赶紧给她煮了碗馄饨,多加了两勺辣椒油,还放了个荷包蛋。姑娘边吃边跟她聊天,说自己治病的时候,总把那条馄饨铺的视频翻出来看,看着热气腾腾的画面,就觉得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阿姨,您知道吗?” 姑娘放下筷子,拿出手机给李桂兰看,“我把您的视频给病友们看,大家都说等病好了,一定要来吃您包的馄饨。” 李桂兰看着姑娘手机里病友们的留言,眼眶湿了。她突然明白,这些短短的视频,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窗口,能让陌生人看到彼此的生活,能让温暖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傍晚收摊的时候,李桂兰又拍了段视频。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站在馄饨铺门口,对着镜头笑了笑:“今天姑娘回来了,馄饨卖得特别好。明天还要早起包馄饨,欢迎大家来吃。” 视频刚发出去没多久,就有人点赞留言:“阿姨笑起来真亲切,明天就去打卡。”
老街的灯光一盏盏亮了起来,李桂兰锁好门,慢悠悠地往家走。手机揣在兜里,偶尔传来 “叮咚” 的提示音,那是有人给她的视频点赞评论。她想起儿子说的话,原来这小小的短视频,真的能把人与人的心连在一起,能让这人间烟火气,飘得更远更远。
老张的修鞋摊还亮着灯,他正对着手机拍自己刚修好的一双皮鞋,嘴里念叨着 “你看这针脚,多整齐”。陈梅的文具店里,她正和女儿视频通话,女儿在屏幕那头教她画水彩画,她学得认真,时不时笑出声来。老街的夜晚很安静,却因为这些指尖上的光影,变得格外温暖。
李桂兰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觉得今晚的月亮特别圆。她掏出手机,给儿子发了条消息:“儿子,妈现在越来越喜欢拍视频了,这玩意儿真能装下好多温暖。” 过了一会儿,儿子回复:“妈,您拍的不是视频,是生活里的光。” 李桂兰看着这句话,笑了,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她知道,以后的日子里,她还会继续拍下去。拍清晨的铁锅,拍包馄饨的手法,拍老街的夕阳,拍每一个温暖的瞬间。这些短短的视频,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她的生活,也串起了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与牵挂。而这指尖上的光影里,藏着的正是最动人的人间烟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指尖光影里的人间烟火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0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