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楼下的早教中心最近换了招牌,原来的 “奥数冲刺班” 改成了 “亲子创意工坊”。周末路过时总能看见一群孩子趴在地上搭积木,家长们坐在旁边刷手机,偶尔抬头看看 —— 这场景比以前挤满课桌刷题的样子,倒多了几分烟火气。
其实这两年身边这样的变化不少:学校的课后服务多了陶艺、编程、戏剧课,家长群里讨论的不再全是补习班排名,偶尔会晒孩子画的画、弹的琴,甚至是种活的小番茄。大家好像慢慢发现,比起试卷上的分数,孩子会不会和人相处、能不能解决问题,这些 “看不见” 的能力反而更重要。
说到素质教育,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 “弹琴画画” 这类才艺培养,觉得是成绩好的孩子才有的 “奢侈品”。但上周去朋友家做客,她上三年级的儿子颠覆了我的想法。小男孩放学回家先给窗台的多肉浇了水,然后主动帮妈妈摆碗筷,吃饭时还会跟我们分享科学课上做的 “火山喷发” 实验。朋友说孩子成绩中等,但特别爱琢磨事儿,学校组织的义卖活动,他自己设计海报、定价,最后把赚的钱全捐给了流浪动物救助站。
这让我想起以前听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素质教育不是培养‘全才’,而是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确实,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学霸,但每个孩子都可能在某个领域发光。我邻居家的女孩数学成绩平平,却能把古筝弹得行云流水,去年还在省青少年民乐比赛中拿了奖。每次看她上台表演时自信的样子,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成功呢?
家长们对素质教育的态度,这些年也悄悄在变。前几年聚会,大家都在比谁的孩子报的补习班多,现在反而会交流哪里有好的户外研学营,哪家美术馆有适合孩子的展览。有个朋友以前逼儿子学奥数,结果孩子越学越抵触,后来她发现儿子喜欢机器人,就报了相关的兴趣班,没想到孩子不仅学得开心,还在机器人比赛中获得了奖项,更重要的是,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跟着提升了。
学校在素质教育这件事上,其实也在不断探索。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特色课程,有的教剪纸、扎染等传统手艺,有的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还有的甚至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让孩子们体验农耕生活。我儿子所在的学校就有个 “校园农场”,每个班级负责一块菜地,从播种到收获全由学生自己打理。去年秋天收获的时候,孩子们捧着自己种的蔬菜,脸上满是成就感,这种体验是课本上学不到的。
不过素质教育也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 “适合”。有的家长盲目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钢琴、舞蹈、绘画、围棋…… 把孩子的周末排得满满当当,结果孩子疲于应付,什么都学不精,反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成长,而不是把家长的期望强加给孩子。
还有人觉得素质教育会影响学习成绩,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良好的综合素质反而能促进学习。比如通过参加辩论比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提升,这对语文和数学的学习都有帮助;通过参与团队项目,孩子学会了合作和沟通,这在小组学习中会发挥很大作用。我同事的女儿喜欢阅读,平时经常看各种课外书,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她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远超同龄人,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品格和能力。在一次公益活动中,我看到一群小学生在街头义卖报纸,他们虽然有些害羞,但还是鼓起勇气向路人介绍活动的意义。有个小男孩遇到拒绝也不气馁,笑着说 “没关系,谢谢您”,那种乐观和坚韧,让人特别感动。这些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品格,会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只看重学历,更看重能力和素养。企业招聘时,除了考察专业技能,还会关注应聘者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从长远来看,素质教育培养的这些能力,能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优势,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发展。
想起小时候,我们的课余生活其实挺丰富的,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兴趣班,但那些自由探索的时光,也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可活动空间却小了,素质教育其实就是要把这些 “丢失的时光” 找回来,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身边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素质教育不是 “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能滋养孩子成长的 “养分”。它可能不会立刻体现在试卷分数上,但会融入孩子的一言一行,影响他们的一生。当孩子们不再为分数焦虑,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探索世界,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这大概就是素质教育最美好的样子吧。
那么,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是不是应该多问问孩子真正喜欢什么,多给他们一些探索的机会?毕竟,成长从来不是一场标准化的考试,而是一段充满可能性的旅程,不是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素质教育不是 “选修课”,是成长的 “必修课”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