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台灯的光晕里,雅思真题集的边角已经被手指磨得发卷。第三次把 “accommodation” 拼错时,林晓宇狠狠掐了下自己的虎口,笔尖在草稿纸上戳出一个深色的墨点。这是她在留学培训机构度过的第十八个晚自习,窗外的写字楼早已熄灭大半灯火,只有教室后排的应急灯还亮着微弱的光。
这样的夜晚不是个例。在这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班教室里,每个人的桌上都堆着半人高的资料,红笔标注的错题像密集的星点,见证着一个个被单词和语法填满的黄昏与黎明。有人把咖啡渍溅在听力原文上,有人在口语笔记旁画着加油的小人,还有人把目标院校的校徽贴在笔袋上,每次低头都能看见那抹象征希望的色彩。
“晓宇,这个长难句的拆分逻辑再讲最后一遍。” 兼职教师陈然的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寂静。他刚结束白天的全职工作,西装外套还搭在椅背上,领带松垮地挂在颈间。为了不影响其他学员,他把晓宇叫到走廊,借着安全出口的绿光,用白板笔在玻璃上画出句子成分。“你看,这里的插入语其实是干扰项,先去掉主干就清晰了。”
玻璃上的字迹被晚风渐渐吹淡,却在晓宇的心里留下了清晰的印记。她还记得第一次来机构时的茫然,拿着托福模考 58 分的成绩单,在咨询台前哭了半小时。顾问张姐没有催她报名,反而递来一杯热奶茶,翻开自己当年的留学申请材料:“你看,我当年比你还差 10 分,不也照样拿到了 offer?”
那张泛黄的申请信复印件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比正文还要多。张姐说那是她当年的老师逐字改出来的,那位退休的老教授每周都会抽三个晚上,在机构的小会议室里帮她打磨文书。“留学培训从来不是卖课,是帮你们把‘不可能’磨成‘可能’。” 这句话后来被晓宇写在了笔记本的扉页。
机构的角落里有个旧书柜,塞满了往届学员留下的资料。最上面一层放着一本被翻烂的《GRE 核心词汇》,扉页上写着:“送给下一个要去纽约的人,第 37 遍背的时候就记住了。” 书里夹着张便利贴,画着个龇牙咧嘴的笑脸,旁边标注着:“背到崩溃时就看看我,我当年在这儿哭了四次。”
李浩然就是靠着这本词汇书,从词汇量 3000 考到了 12000。他总说机构的沙发有魔力,每次背不下去就躺在上面发呆,看着墙上贴满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有次凌晨两点,他在沙发上睡着了,醒来发现身上盖着件陌生的外套,旁边放着杯温牛奶,纸条上写着:“前台阿姨煮的,喝完再背半小时就去睡。”
前台的王阿姨今年五十多岁,儿子十年前也是在这里备战留学。她总记得儿子当年熬夜刷题的样子,所以每天都会多煮些夜宵,悄悄放在教室门口。有个冬天的晚上,雪下得特别大,她看到一个女生蹲在楼下哭,手里攥着被拒签的通知。王阿姨把她拉进值班房,煮了碗姜汤,陪着她聊到天亮。
“签证官问我的时候,我连‘为什么选这所学校’都没说清楚。” 那个叫苏晴的女生后来在机构的分享会上说起这段经历,眼里闪着光。她的口语老师得知后,每天中午放弃休息,陪她模拟签证面试。从着装礼仪到回答逻辑,甚至连眼神交流的角度都反复练习。第三次签证通过那天,她抱着老师哭了,手里还提着给王阿姨带的点心。
机构的白板上,每天都会更新学员的 “目标倒计时”。有人写着 “距离雅思考试还有 12 天”,有人标注 “文书截止日剩 8 天”,还有人画着小小的日历,圈出预计飞赴海外的日期。这些彩色的字迹每天都在变化,有的被擦掉换成新的目标,有的则被画上大大的对勾,旁边缀着庆祝的感叹号。
赵琳的目标是考上伦敦艺术学院,她的作品集改了整整七版。指导老师周雯是个刚回国的设计师,为了帮她打磨作品,连续三周住在机构的会议室。两人经常为了一个细节争论到深夜,咖啡杯堆成小山。最后一版作品集提交那天,周雯把自己的设计手稿送给赵琳:“这是我当年申请时的作品,现在传给你,要带着它在伦敦发光。”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赵琳在机构的墙上贴了张自己的照片,旁边写着:“谢谢周老师陪我改稿的 105 个小时。” 后来有个学弟看到这行字,特意找到周雯请教作品集技巧。周雯拿出那叠厚厚的手稿,一页页翻给他看:“你看,好作品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你们的梦想,都要经过反复打磨。”
深夜的教室总能听到各种细碎的声音。键盘敲击声、笔尖划过纸张声、偶尔响起的压抑抽泣声,还有老师轻声的安慰。有次口语课上,一个男生因为连续三次发音不过关,急得把课本摔在地上。老师没有批评他,反而拉着他走到窗边:“你看远处的路灯,它们也是一盏盏亮起来的,你的进步也需要时间。”
那个男生后来成了口语课的 “打卡标兵”,每天早上七点就来机构练发音。他把老师的话写在便利贴,贴在手机背面:“进步就像路灯,需要一盏盏点亮。” 机构的晨读角渐渐多了他的身影,后来又加入了几个新学员,大家拿着音标卡互相纠正发音,朝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留学培训的日子里,眼泪和笑容总是交织在一起。有人因为模考进步大哭,有人因为 offer 到手大笑,有人在离别时抱着老师哽咽,有人在回国后特意回来看看。机构的留言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有感谢、有怀念、有对学弟学妹的鼓励,还有人画着简单的漫画,记录下那些温暖的瞬间。
王阿姨还在每天煮夜宵,张姐依然会给迷茫的学员递奶茶,陈然老师的西装外套偶尔还搭在教室的椅背上。书桌台灯的光晕里,新的学员正在奋笔疾书,他们的资料堆得很高,错题本上的红笔标注越来越密,笔袋上贴着崭新的校徽。窗外的写字楼灯火依旧,应急灯的光温柔而坚定,照亮着一个个即将远航的梦想。
那些在机构度过的日夜,那些被耐心打磨的时光,那些陌生人给予的温暖,终究会变成学员们行囊里最珍贵的财富。就像张姐常说的:“我们教给你们的不只是知识,是面对挑战的勇气,是坚持下去的力量。” 而这些勇气和力量,会陪着他们飞过山川湖海,在异国他乡绽放出最美的光芒。
也许很多年后,他们会忘记某个语法点,会记错某个单词,但一定会记得那个深夜里玻璃上的句子成分,记得那杯温牛奶的温度,记得白板上彩色的倒计时,记得那些陪他们熬过艰难岁月的人。留学培训的意义,从来不是一张录取通知书那么简单,是那些一起奋斗的日子,那些温暖的陪伴,那些刻在心里的成长。
书桌台灯的光依旧明亮,新的单词在草稿纸上被反复书写,新的目标在倒计时牌上静静等待。在这间充满故事的教室里,温暖还在继续,梦想还在生长,那些关于坚持与陪伴的故事,正在被一笔一划地书写下去。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那些年,我们为留学熬过的夜与暖过的心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