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丽转动方向盘时总会想起六年前的冬天。那时她驾驶的柴油公交车在张家口的寒风中频繁熄火,清晨提前半小时打火热车仍是家常便饭,车厢里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燃油味。如今掌心的方向盘连接着一台蓝白相间的氢能大巴,起步时几乎听不到引擎轰鸣,仪表盘上 “剩余续航 420 公里” 的字样稳稳跳动。
这台氢能公交车的心脏来自亿华通的生产线。总经理于民的办公桌上摆着枚褪色的 30kW 发动机模型,那是 2016 年企业刚落户张家口时的初代产品。“现在我们能造 300kW 的系统,零部件全是国产的。” 他指尖划过最新的技术图纸,上面标注着十大关键技术突破,正是这些创新让氢能大巴得以在冬奥赛场完成首秀 ——700 多辆氢能车服务赛事的场景,至今仍是行业标杆。
北京大兴的公交司机王刚也曾有过顾虑。这位开了十五年柴油车的老司机,2023 年第一次接触氢能车时反复检查储氢罐,生怕出现安全问题。如今他成了氢能宣传员,总会指着车尾的排气管告诉乘客:“你看这排出的是纯净水,擦玻璃都能用。” 兴 40 路公交线路累计服务百万人次,终点站再也闻不到柴油味,带孩子乘车的李女士不用再捂紧孩子的鼻子。
海珀特公司的车间里,“海珀特 H49” 氢能重卡正进行最后的调试。这款长着 “高铁脸” 的巨无霸载重 49 吨,百公里氢耗仅 7.8 公斤,加满氢能一口气跑 1000 公里。市场营销经理韩强抚摸着流线型车头:“以前物流车跑长途要频繁充电,现在加氢比加油还快,3 分钟就能满血复活。” 这批重卡即将投入干线物流,它们的出现正在改写货运行业的碳排放版图。
张震的实验室里,5 吨 / 天氢液化系统的压力表稳定在安全区间。这位航天科技集团的工程师还记得 2018 年的困境:国内大型氢液化装备完全依赖进口,液氢产能低得可怜。400 多个日夜的攻关后,团队终于造出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 2 吨 / 天系统,2024 年更实现 5 吨级系统的连续 72 小时运行。“液氢能把储氢密度提上去,这是长距离运氢的关键。” 他指着冷箱上的 “国际先进水平” 铭牌,眼里藏不住笑意。
河钢集团张宣科技厂区颠覆了人们对钢铁厂的认知。120 米高的银灰色竖炉巍然矗立,这是全球首例 120 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的核心装置。传统钢铁冶炼依赖焦炭,而这里用氢气作为还原剂,副产品只有水。负责人算了笔账:单这一个项目每年能减少 8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了近 2200 万棵树。不远处的绿电制氢项目正在建设,明年产出的氢气将直接注入竖炉,形成 “风光发电 — 电解制氢 — 冶金用氢” 的闭环。
张北草原上,白色风机与蓝色光伏板构成壮观的能源矩阵。这里的绿电通过电解水装置转化为氢气,每天 22 吨的产能让张家口成为河北最大的绿氢生产基地。于民正在推动的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就落户于此,“混联制氢技术能提高利用率,未来绿氢成本还能降不少。” 河北省氢能学会的成立更让技术突破有了智力支撑,副会长孟晓敏正组织专家团队攻关储氢材料难题。
氢能的脚步早已走出交通和工业领域。西安景区的氢能观光车 10 秒就能换氢瓶,续航超过 80 公里,游客坐着它穿梭在古迹间毫无噪音;广州高新区的加氢站每天为环卫车补给,清洁车驶过街道只留下湿润的水痕。这些场景背后,是 40 余家涉氢企业在张家口的集聚,是 260 余家产业链公司在大兴的扎根,是从制氢到应用的全链条布局逐渐成型。
从 2017 年到 2025 年,张家口氢能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15 亿元;大兴氢能示范区用五年实现从零到全球领先的跨越。孙晓丽的公交车累计安全运行里程突破 6000 万公里,张震的液化系统纳入国家首台套目录,河钢的氢冶金获得国际奖项。那些曾经写在规划蓝图上的设想,正通过无数双手变成现实。
夜幕降临时,王刚检查完氢能公交的储氢罐,压力表指针稳稳停在安全区间。几公里外的海珀特车间,“H49” 重卡的车灯亮起,仿佛预示着氢能时代的曙光。当风穿过张北草原的风机,当光伏板吸收最后一缕阳光,这些清洁能源正悄悄转化为纯净的氢气,流入城市的血脉。或许不久后,氢能会出现在更多家庭的供暖系统里,出现在更远的物流线路上,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 这场能源革命的故事,才刚刚翻开序章。
氢能常见问答
- 氢能汽车加一次氢能跑多远?
不同车型续航差异较大,氢能大巴纯氢模式约能跑 400 公里,综合续航可达 600 公里;高端重卡和乘用车表现更优,部分车型加氢 3 分钟可续航 700 至 1200 公里,实际里程受路况、载重等因素影响。
- 氢气爆炸风险比天然气更高吗?
氢气点火能更低(0.019mJ)、泄漏更快,爆炸浓度区间(4.0%-75.6%)更宽,理论风险确实更高。但通过良好通风设计、泄漏检测系统等技术手段,结合严格的纯度控制,可有效降低风险,目前运营车辆均实现百万公里安全运行。
- 绿氢、蓝氢、灰氢有什么区别?
三者依据生产来源划分:灰氢源于化石燃料,碳排放高但成本低;蓝氢同样来自化石燃料,但配备碳捕集技术;绿氢通过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几乎零碳排放,是最理想的氢能形态,目前成本约为灰氢的 3 至 6 倍。
- 氢气储存有哪些方法?
主流方式包括高压气态储氢(用耐压罐存储,技术成熟)、低温液氢储存(冷却至 – 253℃提高密度,需绝热设备)、储氢介质储存(利用金属氢化物吸附,安全性好),长距离运输还可通过管道实现连续供给。
- 发展氢能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成本问题最为突出,绿电制氢的电费占比高达 70%,储运成本和加氢站建设费用也居高不下。此外,关键材料依赖进口、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仍待解决,不过随着技术规模化和政策支持,这些瓶颈正逐步突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氢潮涌动:从冬奥赛道到城市脉搏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3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