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风沙又起时,老周正蹲在樟子松林里数年轮。他粗糙的指腹划过树干上浅黄的纹路,忽然被新冒的嫩芽刺了下指尖。这片绵延二十里的林子是他种了三十年的 “宝贝”,直到去年镇上开来辆挂着 “碳汇核算” 牌子的车,他才知道这些树不光能挡沙子,还能 “卖钱”。
核算员小李蹲在树坑边摆弄仪器时,老周一直攥着旱烟袋没敢点。“周叔,您这林子每年能固碳八百多吨,换算成碳汇额度,能换不少补贴呢。” 小李指着平板电脑上跳动的曲线解释,屏幕里红色的沙漠正被绿色一点点吞噬。老周望着远处自家的土窑洞,墙根下堆着的玉米秸秆忽然变得不一样了 —— 前阵子村里新来的技术员说,这些秸秆能做成生物质燃料,烧起来不冒黑烟还能算减排。
[此处插入图片:陕北沙漠边缘的樟子松林,一位戴草帽的老人正抚摸树干,远处可见光伏板阵列与土窑洞]
那天晚上老周没睡好,翻出攒了半辈子的存折反复摩挲。三十年前刚来这儿时,风沙能把炕桌掀翻,他和媳妇用筐子背土栽树,树苗成活率还不到三成。有年春天刮黑风,刚栽的两千棵杨树苗全被埋了,媳妇坐在沙堆上哭,他却倔着性子又去苗圃赊苗。现在林子密得能藏住野鸡,风刮过树梢只留下沙沙响,没想到这绿色还能变成 “真金白银”。
村支书带著光伏企业的人来考察时,老周主动把自家荒坡让了出来。打桩机咚咚作响时,他总担心会惊着地下的树根。技术员小王笑着递给他一瓶矿泉水:“周叔您放心,光伏板底下还能种沙打旺,既不耽误固碳,还能给您多份收入。” 果然没过多久,板间隙里的紫花就开了,蜜蜂嗡嗡地在花间打转,连隔壁的放羊娃都改口喊他 “周老板”。
秋收后秸秆不再被一把火烧掉,镇里来的农机车直接把玉米秆拉去生物质电厂。烟囱里冒出的白烟淡淡的,老周特意跑去问厂长:“这烟不污染空气?” 厂长指着脱硫塔给他看:“这些秸秆发电替代燃煤,每年能减碳上千吨,比您种十亩树还管用。” 那天晚上电厂的路灯亮起来,照得村口的老槐树像披了层银纱,老周忽然觉得,这日子就像这灯光一样,越来越亮堂。
城里来的研学团队踩着积雪进村时,老周的碳汇账户刚收到第一笔补贴。大学生们围着他问东问西,有人蹲在光伏板下拍照,有人举着测碳仪在林子里跑。带队老师递给老周一本《公民碳账户指南》,上面画着普通人如何通过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攒下 “碳积分”。老周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一张全国碳市场交易流程图,忽然想起小李说过的话:“等您的林子再长几年,碳汇能直接卖给钢铁厂。”
开春后老周在光伏板下种了中药材,镇里的电商服务站帮他开了网店。第一批沙棘果卖出去那天,他特意给远在深圳的儿子打了电话。儿子在电话里说,他们公司刚买了碳排放配额,办公室里全换成了节能灯泡。挂了电话,老周望着窗外抽芽的樟子松,忽然发现树枝上的喜鹊窝比去年多了好几个。风穿过林子带来新叶的清香,他摸出手机点开碳汇 APP,看着上面缓慢增长的数字,嘴角忍不住往上扬。
村里的生物质供暖站建成那天,举行了热闹的剪彩仪式。老周作为 “碳汇大户” 被请上主席台,手里捧着烫金的荣誉证书,忽然想起三十年前刚来这里的情景。那时他绝不会想到,黄沙漫天的荒漠能变成绿水青山,更不会想到这些绿色能变成可持续的财富。散场时小李塞给他一张名片:“周叔,明年我们来给林子做二次核算,说不定能评上国家级碳汇示范林。”
秋雨淅淅沥沥下起来时,老周在自家窑洞墙上贴了张新日历。每页都画着小小的绿色树苗,旁边标注着不同的减碳小知识。他给孙子打电话,教他怎么在学校里节约用纸、随手关灯。电话那头传来孙子清脆的声音:“爷爷,老师说我们的作业本都是再生纸做的,也算碳中和呢!” 老周笑着应着,转头看向窗外,雨雾中的樟子松林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正随着风轻轻起伏。
碳汇账户的数字还在慢慢增长,光伏板在雨水中闪着微光,生物质锅炉的烟囱里飘出淡淡的水汽。老周知道,这沙窝窝里的绿色故事才刚刚开始。那些扎根在沙漠里的树根,那些流转在市场上的碳配额,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减碳习惯,正悄悄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把天空拉得更蓝,把日子铺得更绿。而他手里的碳账本,还有更多空白的页码,等着被新的绿色故事填满。
常见问答
- 什么是碳汇?和碳中和有什么关系?
碳汇指自然界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比如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都属于天然碳汇。碳中和则是通过减排、固碳等手段,让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吸收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像老周种的林子就通过固碳形成碳汇,助力区域碳中和目标。
- 普通人能通过哪些方式参与碳中和?
普通人参与碳中和的方式非常多元:日常节约用电、选择公共交通或骑行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都能降低个人碳排放;还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植树、购买碳汇产品等方式抵消自身排放,部分城市已推出 “公民碳账户”,记录个人减碳成果并提供激励。
- 光伏发电为什么能助力碳中和?
光伏发电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整个过程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传统发电多依赖燃煤,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光伏发电替代燃煤发电可直接减少碳排放。同时,光伏板与农业、林业结合的 “农光互补”“林光互补” 模式,还能实现固碳与发电双重效益。
- 碳汇为什么能 “卖钱”?背后是什么机制?
这源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国家为企业设定碳排放配额,超出配额的企业需购买其他主体的减排量或碳汇来抵消超标排放;而像老周这样的碳汇生产者,其培育的森林固碳量经核算后可转化为碳汇产品,在碳市场上卖给有需求的企业,从而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 生物质能源和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减碳优势在哪里?
生物质能源如秸秆、林业废弃物等,生长过程中会吸收二氧化碳,燃烧发电时释放的二氧化碳与生长阶段吸收的量基本平衡,形成 “碳循环”,整体碳排放远低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此外,生物质能源的利用还能解决农业废弃物处理问题,实现 “变废为宝” 的循环经济效应。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沙窝窝里的碳账本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