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擎
不过,创业板虽然在支持新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应当看到,其发行上市等基础性制度九年来没有大的变化,总体发行步伐比较缓慢,难以包容日新月异的新经济发展需求和创新企业直接融资需求。在境外交易所竞相推出制度改革,吸引内地新经济公司的情况下,加快创业板改革、实现新经济上市的常态化迫在眉睫。
十年风雨兼程,创业板公司家数已从28家增加到776家,总市值达5.71万亿元,集聚了一批具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公司,在支持双创企业群体、优化创业创新生态、引领产业升级转型、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
回顾创业板并购重组十年发展,2012年至2019年(1-9月),创业板公司实施完成的重组分别为9单、14单、52单、113单、88单、67单、45单和21单;交易金额分别为29亿元、66亿元、345亿元、900亿元、835亿元、739.60亿元、522.46亿元和346.29亿元。可以看出,创业板并购重组自2012年起步,2014年开始活跃,2016年以来随着监管政策导向的转变和市场自身对于重组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活跃度有所下降。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资本投入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后近20年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于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创业板应运而生,顺应了时代浪潮的呼唤。
可预期的是,从改革创新中来,在改革创新中成长,创业板也必将持续坚持改革创新,继续担当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先锋,进一步完善市场基础性制度、提升市场包容性、优化市场生态,助力加快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法治化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市场制度的“四梁八柱”。
2012年,创业板进一步优化退市制度,直接推动了主板市场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创业板的退市制度改革中,净资产等财务类退市指标、市场化退市指标、快速退市、严格恢复上市审核标准、设置退市整理期等规定在后续主板退市制度改革中被借鉴或采纳,创业板对健全完善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起到了关键的引领作用。
2019年10月30日,创业板迎来开板10周年日。
以人为本
创业板始终支持大湾区创业板公司开展以产业整合为重点的并购重组,持续引导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广、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的优秀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登陆资本市场。一方面,大湾区创业板公司借助上市平台优势,聚焦同一产业的收购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雁阵效应”,不断增强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截至2019年9月底,大湾区创业板公司已实施完成20单重组,交易金额合计195.07亿元,配套融资4.53亿元。另一方面,大湾区企业毗邻深交所,对于资本市场的认识更为深刻,积极利用并购重组等登陆资本市场。有68家广东企业被创业板上市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交易金额达686.10亿元。
创业板设立以来,市场稳步发展,运行总体平稳,制度体系行之有效,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构建长远发展四梁八柱
创业板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十年来始终秉承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与使命,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夯实创新发展内生力量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横向拓宽产业维度的福瑞股份、新宙邦,实施跨境并购成功“走出去”的信维通信,彻底转型新经济焕发活力的金石东方……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均是通过重组整合实现健康良性发展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代表。
在内生发展的同时,创业板发挥资本市场在并购重组、产业整合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支持上市公司有效运用资本市场工具,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筑梦未来,创业板改革的号角已然吹响,“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完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再融资等基础制度,进一步增强对创新创业企业的制度包容性”,创业板将增强板块包容性和覆盖面,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支持力度,努力打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资本市场生态体系。
完善制度
此外,作为支持自主创新企业的重要平台,创业板针对新经济企业的特征,首推行业信息披露指引并形成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后续其他板块推行行业信息披露体系提供了借鉴经验。
创业板建立了资本与人才激励的坚实纽带,激励科技人才投身创新大潮,吸引资本持续关注新兴技术,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并购重组回归理性
资金活水激发创新活力
与时代同行,从开板前的战略新兴产业公司数量占比不足26%,提升至现在的45%,创业板持续发挥资本市场核心和纽带的作用,不断推动创新经济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劲动能。
2012年创业板优化退市制度,直接推动了主板市场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创业板的退市制度改革中,净资产等财务类退市指标、市场化退市指标、快速退市、严格恢复上市审核标准、设置退市整理期等规定在后续主板退市制度改革中被借鉴或采纳。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深入推进,以创业板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从上市公司质量看,创业板已汇聚一批龙头企业,构筑板块稳定发展基石。截至2019年9月末,创业板已有4家公司市值超过千亿元,25家公司市值超过300亿元,在创新驱动引领下涌现了迈瑞医疗、爱尔眼科、宁德时代、乐普医疗、智飞生物、东方财富、温氏股份等一批影响力大、创新力强的企业。2009年创业板没有一家公司年收入超过30亿元或净利润超过5亿元,经过十年发展,2018年营业总收入超过30亿元的公司有93家,净利润超过5亿元的公司有45家。2019年上半年,创业板实现净利润1亿元以上的公司有169家,其中128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头部公司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态势较为明显。
十年来,创业板担当了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进行了一系列贴近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特征的制度尝试和创新,平稳起步并稳定运行,为资本市场积累了制度建设经验。这些制度创新,部分沿用至今,部分被借鉴、推广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其它板块,也有一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证券时报记者 吴少龙
在创新再融资制度方面,创业板首推了“小额快速”定向增发机制,允许“不保荐不承销”,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自主空间,其后“小额快速”并购机制亦是这一理念的延伸。
市场分析指出,创业板的市场规模仍有发展空间,首发条件包容性有待提升,市场覆盖面仍需扩大,板块龙头基石企业还需增加,再融资制度等仍有改进空间,创业板市场基础性制度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服务国家战略。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人才特别关键。
高质量发展
此外,创业板公司还积极通过海外并购深化国际布局,参与国际竞争,十年来累计实施跨境并购25家次,累计交易金额349.55亿元。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创业板企业的海外并购呈现聚焦新兴产业与高端技术的特点,海外并购标的主要集中于欧洲、美国、德国、韩国、香港等发达经济体,行业集中于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专业技术服务等。
创业板十年再出发
此外,创业板有139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曾就职于高校或科研院所,并聚集了76名国家级“千人计划”、85名省级“千人计划”专家人才,以及一批国内外的学科带头人,极大地提高了创业板公司科研水平。一大批在各自领域的技术领军人才,在创业板成功创业,这是对高层次人才、技术团队走出高校、科研院所或归国投身创业大潮,进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最强效、最具带动效应的激励。
这个生态圈有创投机构,六成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得到了PE/VC的支持,机构在公司上市后实现退出,又持续将投资收益重新投入中早期、初创期创业型企业,实现资本与创新的良性循环;有二级市场的众多投资者,其中机构投资者持创业板流通市值占比约1/3,活跃的个人投资者有一千多万户;有高校和科研院所,63家创业板公司具有高校、科研院所股东背景;有全国的高新区,其中国家级高新区已达169个,众多企业都把创业板作为主要上市目标地;还有银行,据统计,公司上市后一年获得银行贷款同比增加49%,较上市前融资难度大幅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公司在内生发展的同时,又会通过并购创新企业,或者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方式支持创业创新、孵化中小微企业。
如今,作为直接融资平台,创业板已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年再出发,初心坚如磐。当下,创业板改革的号角已然响起。近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加快创业板改革,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完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再融资等一系列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对创新企业的制度包容性。”
创业板的筹备、推出和发展壮大,支持了大批新经济企业上市做大做强,引导、撬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流向急需资金支持和市场孵化的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在这一行业变迁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创业板的市场规模仍有发展空间,首发条件包容性有待提升,市场覆盖面仍需扩大,板块龙头基石企业还需增加,再融资制度等仍有改进空间。
2018年营业总收入超过30亿元的创业板公司有93家,净利润超过5亿元的公司有45家。2019年上半年,创业板实现净利润1亿元以上的公司有169家,其中128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头部公司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态势较为明显。
(责任编辑:admin)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十年不凡创业路 经济转型添引擎 https://www.dachanpin.com/a/cyfx/12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