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素质教育,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个挺虚的词 —— 不就是少做点卷子,多上几节画画课吗?其实真不是这么简单。我身边有个朋友家的孩子,以前每天放学就扎进作业堆,周末还要赶三个补习班,连跟小区里小伙伴玩会儿都得掐着表。后来学校搞了素质教育试点,每周多了两节 “生活实践课”,孩子居然开始主动研究怎么做番茄炒蛋,还跟着老师去社区里帮老人修家电,现在说起话来都比以前大方多了。这大概就是素质教育有意思的地方:它不盯着分数那点事儿,而是想让咱们在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把日子过明白。
就像咱们平时玩游戏,光知道按按钮可不行,还得琢磨策略、跟队友配合,偶尔输了还得总结经验 —— 素质教育其实跟这有点像。它不是要把语数外换成唱歌跳舞,而是在这些基础课之外,多给咱们一些机会去折腾点 “没用” 的事儿。比如有的学校会组织大家一起办校园报纸,从采访同学到排版印刷,全是学生自己来;还有的会搞 “植物认养” 活动,每人负责一盆花,得记着浇水施肥,观察它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这些事儿看着跟考试没关系,可慢慢你会发现,自己好像变得更会跟人打交道了,遇到问题也不慌着找老师,而是先琢磨怎么自己解决。
我还记得上初中的时候,班里搞过一次 “美食节” 活动,要求每个人都得带一道自己做的菜。当时我跟我妈学做可乐鸡翅,第一次下锅把糖炒糊了,第二次又忘了放盐,折腾到晚上才勉强做出一盘能吃的。结果到了学校,发现有同学带的番茄炒蛋盐放多了,还有人做的三明治面包烤焦了,可大家围着桌子吃的时候,笑得比谁都开心。后来老师跟我们说,其实搞这个活动,不是为了让我们当厨师,而是想让我们知道,做事情难免会出错,重要的是愿意去尝试,还能从失败里找到下次改进的办法。现在想想,这话比课堂上记的知识点还管用 —— 毕竟以后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能扛住挫折、愿意动手尝试,可比只会考试重要多了。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学习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搞这些 “乱七八糟” 的活动?其实我倒觉得,素质教育不是在给咱们增加负担,而是帮咱们把时间用得更有意思。比如有的同学喜欢画画,老师就会鼓励他把课本里的知识点画成漫画,既记住了知识,又发挥了特长;还有的同学喜欢说话,学校就会组织辩论赛,让他在跟别人辩论的过程中,学会怎么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听懂别人的想法。我有个同学以前特别内向,上课从来不敢举手发言,后来参加了学校的话剧社,慢慢开始敢在舞台上说话,现在不管是跟老师沟通,还是跟同学合作,都比以前自信多了。你看,这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事儿,其实都在悄悄帮咱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而且素质教育不只是在学校里搞,平时在家也能体验。比如周末跟爸妈一起做饭,学怎么搭配食材、怎么控制火候;或者跟朋友一起组织一次小型义卖,把家里不用的东西卖了捐给公益组织,既学会了怎么跟人沟通,又知道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我邻居家的小朋友,去年跟着爸妈去乡下爷爷家,学会了种玉米、摘茄子,回来之后写作文的时候,再也不用对着题目发呆了,笔下的文字全是自己的真实体验,读起来特别生动。这就是素质教育的魅力 —— 它不是让咱们死记硬背那些书本上的道理,而是让咱们在亲身经历中,慢慢明白生活是什么样的,自己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现在有时候刷短视频,会看到有人说 “素质教育是给有钱人准备的”,其实真不是这样。比如在路边观察蚂蚁搬家,能学会团队合作的道理;帮家里整理房间,能养成有条理的习惯;甚至跟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都能学会怎么制定规则、怎么跟人协商。这些事儿不需要花很多钱,只要咱们愿意留心生活,就能在点点滴滴中收获成长。就像我之前参加学校组织的 “旧物改造” 活动,用喝完的饮料瓶做笔筒,用旧衣服改造成收纳袋,虽然做得不算精致,但看着自己亲手做的东西能用起来,那种成就感比考试考高分还让人开心。
其实说到底,素质教育就像是给咱们的成长多打开了几扇窗户,让咱们能看到除了课本之外的精彩世界。它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而是希望咱们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会怎么跟这个世界相处,怎么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也许现在咱们还看不出这些经历有什么用,但等以后长大了,想起小时候做过的那些 “傻事”—— 比如第一次做饭、第一次组织活动、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发言 —— 说不定会突然明白,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瞬间,早就悄悄塑造了咱们的性格,教会了咱们怎么面对未来的挑战。
那你呢?你在学校或者生活里,有没有遇到过让你觉得 “原来学习还能这么有意思” 的事儿?是一次手工课,一场运动会,还是跟同学一起完成的某个小项目?说不定这些事儿,就是素质教育最真实的样子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咱们聊聊素质教育:不只是上课,更是把日子过明白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