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工艺品,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橱窗里闪闪发光的精致物件,要么价格贵得让人倒吸凉气,要么娇气得碰一下都怕碎。可谁能想到,这些看似 “高不可攀” 的小家伙,早就悄悄溜进了我们的生活,还时不时给我们挖点小坑,让我们在哭笑不得中,慢慢成了它们的 “忠实粉丝”。
我第一次和工艺品 “亲密接触”,是在大学宿舍的手工课上。当时老师大手一挥,给每人发了一套陶艺工具,说要让我们亲手做个 “能代表青春的作品”。我摩拳擦掌,心里已经构思出一个造型别致的马克杯,想着以后每天用它喝咖啡,日子都能变得文艺起来。结果呢?揉泥巴的时候太用力,把袖子蹭得全是土;拉坯机一启动,我手忙脚乱没抓稳,泥巴直接飞出去,在对面同学的白 T 恤上印了个 “抽象派地图”;好不容易把泥巴固定住,想捏个杯柄,结果用力过猛,杯子直接 “拦腰折断”。最后交上去的作品,被室友们笑称为 “歪脖子烟灰缸”,连老师都忍不住调侃:“同学,你这作品很有‘叛逆精神’啊。”
本以为经此一 “劫”,我会和工艺品彻底划清界限,可命运就是这么奇妙。毕业工作后,我在逛夜市时,被一个摆满手工编织挂毯的小摊吸引住了。摊主是个扎着丸子头的小姑娘,手里拿着彩色毛线,手指翻飞间,一朵小花就渐渐成型。我蹲在旁边看了半天,脑子一热就买了材料包,立志要织一个挂毯挂在卧室里。回家拆开包装才发现,说明书上的 “短针”“长针”“引拔针”,在我眼里跟 “火星文” 没两样。对着视频教程学了一下午,织出来的东西既不像花也不像草,倒像是一团打了结的毛线球。我气得想把它扔了,可转念一想,这毕竟是我花了一下午心血的 “成果”,就算丑,也是独一无二的 “丑”。于是我把它挂在了门后,每次开门看到它,都能想起自己手忙脚乱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来。
后来慢慢发现,身边像这样 “不完美” 却有趣的工艺品越来越多。同事小王喜欢做滴胶,第一次尝试时,把色素放多了,做出来的手机壳黑得像块煤球,可他却宝贝得不行,天天揣在兜里,还跟我们炫耀:“这是‘暗夜使者’限定款,你们想买都买不到。” 邻居张阿姨爱剪纸,有次想剪个 “福” 字贴在门上,结果把 “福” 字的右边剪少了一笔,变成了一个没人认识的字。她非但不懊恼,还把剪纸贴在了冰箱上,笑着说:“这是我独创的‘福’字,寓意‘福气多一点,麻烦少一点’。” 就连我那向来严肃的老爸,退休后也迷上了木雕。他从网上买了块木头,想雕一只小鸟,结果雕出来的东西,怎么看都像一只胖嘟嘟的企鹅。可老爸却每天拿着砂纸打磨,还得意地说:“你们不懂,这叫‘创意改编’,小鸟天冷了,也得穿点‘羽绒服’。”
这些工艺品,没有商场里那些奢侈品的精致,也没有博物馆里那些文物的厚重,可它们却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能把生活里的小趣事、小温暖都藏进去。就像我那个 “歪脖子烟灰缸”,虽然从来没用来装过烟灰,却成了我放笔的笔筒,每次写字时看到它,就会想起大学时和室友们一起打闹的日子;小王的 “暗夜使者” 手机壳,虽然丑得别具一格,却成了他们部门的 “吉祥物”,每次开会看到它,大家紧绷的神经都会放松下来;张阿姨的 “独创福字”,每次家里来客人看到,都会被逗得哈哈大笑,气氛瞬间变得热闹起来;老爸的 “穿羽绒服的小鸟”,现在就摆在客厅的茶几上,每次家里来小朋友,都会围着它问东问西,老爸就会绘声绘色地讲起自己雕刻时的趣事。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喜欢这些工艺品,不就是因为它们带着生活的烟火气,藏着我们的小情绪吗?它们可能不完美,甚至有些 “丑”,可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让它们变得独一无二,变得有温度。就像我们的生活,哪有那么多一帆风顺、完美无缺?更多的是那些鸡飞狗跳的小插曲,那些哭笑不得的小意外,可正是这些小插曲和小意外,才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变得有滋有味。
现在的我,已经不再执着于做出完美的工艺品了。有空的时候,我会拿起毛线织织东西,哪怕织出来的是一团 “毛线球”;也会偶尔尝试做个陶艺,哪怕做出来的是个 “歪脖子” 的杯子。因为我知道,这些不完美的工艺品,就像是生活给我们的小礼物,里面装着我们的快乐、我们的遗憾、我们的回忆。它们或许不能保值增值,也不能用来炫耀,可每当看到它们,我们都会想起那些为了一件小事而努力的日子,想起那些因为一个小意外而开怀大笑的瞬间。
那么你呢?是不是也有过和工艺品 “相爱相杀” 的经历?是不是也有一件虽然不完美,却被你视若珍宝的工艺品?它背后又藏着怎样有趣的故事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工艺品 “坑”,笑着笑着就爱上了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1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