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点。巷口那家 “张记面馆” 的木门被轻轻推开,老板娘李姐系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熟练地将案台上的面粉袋打开,手腕轻抖,雪白的面粉便如细雪般落在光滑的木案上。这是她守着这家面馆的第十五个年头,每天的开场几乎从未变过,却总能让早起的街坊们感到踏实。
面馆不大,总共只有六张桌子,靠墙的架子上摆着几瓶自家泡的酸豆角和辣椒油,玻璃瓶上贴着手写的标签,边角有些卷翘,却透着一股亲切劲儿。李姐的丈夫老张负责煮面,他总戴着一顶黑色的鸭舌帽,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胳膊。两口子分工明确,一个揉面做浇头,一个煮面招呼客人,配合得默契十足,像是跳了多年的双人舞,每一个动作都带着熟悉的节奏。
六点半刚过,第一个客人就来了。是住在隔壁楼的王大爷,他拄着拐杖,慢慢走到常坐的靠窗位置,不用开口,李姐就知道他要一碗阳春面,多加半勺葱花。“王大爷,今天气色看着好哇!” 李姐一边往碗里舀面汤,一边笑着搭话。王大爷点点头,声音带着些沙哑:“昨晚睡得香,今早就想来你这喝口热汤。” 老张端着面走过来,轻轻放在桌上,还多递了一双筷子:“慢点儿吃,不够再添。”
七点左右,面馆渐渐热闹起来。穿校服的学生背着书包跑进来,喘着气要一碗牛肉拌面,说再晚就要迟到了;上班族拿着公文包,一边看手机一边等面,时不时催一句 “麻烦快些,赶时间”;还有几位阿姨拎着菜篮子,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说哪家的青菜新鲜,哪家的猪肉便宜。李姐和老张在人群中穿梭,手里的碗碟叮当作响,却从没出过差错。学生的拌面要多加辣椒,上班族的汤面要少放盐,阿姨们喜欢把浇头分开装,这些小习惯,他们都记在心里。
老张煮面有自己的讲究,水必须烧开,下面时要用筷子轻轻搅动,防止面条粘在一起。面条煮到八分熟就捞出来,过一遍凉水,再放回锅里煮半分钟,这样煮出来的面才筋道。浇头更是不含糊,牛肉要选牛腱子肉,提前用酱油、料酒、香料卤上三个小时,直到肉质软烂,香味能飘出巷口;雪菜是自家腌的,每年冬天,李姐都会买上几十斤芥菜,洗干净晾干,一层菜一层盐地码在坛子里,等到来年春天开坛,酸香扑鼻,用来做雪菜肉丝浇头最合适不过。
有一次,一个外地来的游客偶然走进面馆,点了一碗招牌牛肉面。他先是闻了闻,眼睛一亮,然后夹起一筷子面,大口吃了起来,嘴里还不停念叨:“好吃!这面比我在别的地方吃的都地道。” 吃完后,他特意走到灶台前,问老张煮面的秘诀。老张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就是用心做,把客人当家人。” 游客点点头,掏出手机拍了面馆的招牌,说要推荐给朋友。从那以后,时不时就有外地游客循着地址找来,面馆里也多了许多新鲜的面孔。
中午时分,面馆的生意达到了顶峰,每张桌子都坐满了人,还有客人站在门口等位置。李姐忙得额头沁出了汗珠,老张的额头上也冒着热气,鸭舌帽的边缘都湿了一圈。有个熟客看他们太忙,主动帮忙收拾桌上的空碗碟,李姐连声道谢,熟客却摆摆手:“跟我客气啥,我吃你家面这么多年,这点忙算啥。” 这样的场景,在 “张记面馆” 时常发生,客人和老板之间,早已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更像是邻里街坊,互相帮衬,温暖和睦。
下午两点,客人渐渐散去,李姐和老张终于能歇口气。他们坐在空桌子旁,喝着凉茶,吃着简单的午饭 —— 一碗剩下的面条,就着早上剩下的酸豆角。李姐揉了揉肩膀,说:“今天比平时忙些,胳膊都酸了。” 老张递给她一个苹果,笑着说:“忙点好,忙点说明大家喜欢咱们的面。” 休息了半个多小时,他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准备晚上的食材,打扫面馆卫生,为傍晚的生意做准备。
傍晚时分,夕阳把面馆的窗户染成了金色。放学的孩子、下班的大人又陆续走进来,面馆里再次充满了欢声笑语。有个小女孩每次来,都会缠着李姐要一颗糖,李姐总会从抽屉里拿出一颗水果糖,剥开糖纸递给她。小女孩接过糖,甜甜地说声 “谢谢阿姨”,然后坐在椅子上,乖乖地等妈妈的面。这样的小互动,让面馆里的烟火气更浓了几分。
晚上八点,面馆开始打烊。李姐和老张收拾好桌椅,清洗完碗碟,把案台上的面粉扫干净,再把门窗关好。老张锁门的时候,李姐看着巷口的路灯,轻声说:“今天又过去了,真快啊。” 老张点点头,握住她的手:“累是累点,但心里踏实。” 两口子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他们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虫鸣声。
十五年来,“张记面馆” 见证了巷弄里的许多变化。隔壁的杂货店换了老板,对面的文具店改成了奶茶店,巷口的梧桐树也长得更高更粗了。但面馆里的烟火气,李姐和老张的笑容,还有客人们熟悉的身影,却一直没变。这家小小的面馆,就像巷弄里的一盏灯,温暖着每一个路过的人,也承载着许多人的回忆。
或许,餐饮的意义从来都不只是填饱肚子。它是清晨的一碗热汤,驱散寒意;是午后的一盘小菜,慰藉疲惫;是夜晚的一顿便饭,温暖人心。就像 “张记面馆” 一样,用最简单的食材,最用心的制作,最真诚的服务,留住了客人的胃,也留住了客人的心。在这座城市里,还有无数这样的餐馆,它们藏在街头巷尾,用烟火气编织着生活的美好,让每一个奔波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温暖。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巷弄里的烟火气:一家老面馆的日常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3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