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蜿蜒曲折,绕过三棵老槐树,便能看见 “张记面馆” 那盏挂了三十年的木质招牌。招牌边缘的漆皮早已斑驳,却在晨光里透着一股子让人安心的烟火气。店主老张今年五十六岁,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因为常年揉面有些变形,可每当他站在灶台前,眼神里总会泛起旁人少见的专注。
这家面馆是老张父亲传下来的,如今已经走过了四十个春秋。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张的父亲推着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车后座架着煤炉和铝制面桶,在巷口支起小摊。那时候一碗阳春面只要五毛钱,却成了许多街坊早餐的首选。后来攒下些积蓄,才租下了现在这个小门面,简单刷了白墙,摆上四张木桌,“张记面馆” 才算真正扎了根。
老张接手面馆那年才二十五岁,父亲手把手教他揉面、调汤、下面,光是揉面这一项,他就练了整整半年。“面要揉到筋道,得顺着劲儿来,急不得。” 父亲当年说的话,老张至今记得清清楚楚。每天天还没亮,老张就会准时出现在面馆里,先把前一天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来,放在案板上反复揉搓。面团在他的手里仿佛有了生命,随着他手臂的摆动不断变换形状,直到表面变得光滑细腻,再也看不到一丝气孔,他才会停下来,将面团盖上湿布醒发。
调汤是张记面馆的另一大秘诀,也是老张最花心思的地方。每天早上,他都会将新鲜的筒骨、老母鸡清洗干净,放进大锅里焯水,去掉血沫后再加入清水,放上姜片、葱段和自家晾晒的虾皮,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这锅汤要炖足足四个小时,期间不能离开人,每隔半小时就要搅拌一次,防止锅底糊掉。炖好的汤呈奶白色,浓郁鲜香,哪怕只是舀一勺喝,也能让人觉得浑身舒畅。
面馆里的常客大多是附近的街坊,还有一些特意从远处赶来的食客。李大爷就是其中之一,他今年七十多岁,从老张父亲摆摊的时候就开始吃张记的面,如今几乎每天都会来店里坐一坐。“以前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都要缠着我妈给我买一碗阳春面,那味道,到现在都忘不了。” 李大爷每次来,都会点一碗阳春面,再加一个荷包蛋,慢慢吃,慢慢聊,有时候还会帮老张招呼一下新来的客人。
有一次,一个年轻女孩冒雨来到面馆,浑身都湿透了。老张见了,赶紧给她递了一条干毛巾,又煮了一碗热汤面。女孩吃着面,眼泪就掉了下来。原来她刚毕业不久,找工作屡屡碰壁,今天又淋了雨,心里又委屈又难过。老张没多说什么,只是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姑娘,别着急,慢慢来,总会好起来的。以后要是饿了,就来叔这儿吃碗面,暖和暖和。” 从那以后,女孩只要路过面馆,都会进来坐一坐,有时候是吃一碗面,有时候只是和老张聊几句家常。
随着时间的推移,巷子里开了越来越多的新餐馆,装修精致,菜品丰富,可张记面馆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四张木桌,一个灶台,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面。有人劝老张,把面馆重新装修一下,再增加些新菜品,说不定生意会更好。老张却笑着摇摇头:“我这面馆卖的不是面,是街坊们的回忆,是这份老味道。要是变了样,就不是张记面馆了。”
每天晚上,当最后一位客人离开,老张会把面馆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将灶台擦拭得一尘不染,再把第二天要用的食材准备好。关门前,他总会抬头看一眼那盏木质招牌,仿佛在和父亲对话,又仿佛在和过往的时光告别。灯光下,招牌上的 “张记面馆” 四个字显得格外温暖,就像这碗面一样,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温度。
或许,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总是在追逐新鲜事物,却常常忽略了身边那些不变的温暖。就像张记面馆,它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复杂的菜品,却用一碗碗简单的面,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胃,也温暖了无数人的心房。那么,在你的记忆里,是否也有这样一家充满故事的小店,藏着你难忘的味道和回忆呢?
常见问答
- 张记面馆的招牌菜品是什么?
张记面馆的招牌菜品是阳春面,其灵魂在于慢炖四小时的奶白色汤底,搭配筋道的手擀面,简单却极具风味,多年来一直是食客的首选。
- 老张每天早上准备食材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老张每天天不亮就到店,光是炖制汤底就需要四个小时,加上揉面、醒面等准备工作,整个食材准备过程通常要耗费五个多小时。
- 为什么张记面馆不重新装修或增加新菜品?
老张认为面馆承载着街坊们的回忆,保持原有模样和老味道才是 “张记面馆” 的本质,他不想因为装修或加新菜品而改变这份独特的情怀与记忆。
- 除了街坊邻居,还有哪些人会来张记面馆?
除了附近街坊,还有不少特意从远处赶来的食客,他们有的是听闻面馆的老味道而来,有的则是曾经吃过,多年后再次寻访这份熟悉的口感。
- 张记面馆的面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制作面条时,面团要经过反复揉搓至表面光滑无气孔,再盖上湿布醒发;汤底需用新鲜筒骨、老母鸡慢炖四小时,期间还要定时搅拌防止糊底,每一个步骤都力求保证口感与风味。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巷尾老面馆:一碗面里的时光与温度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6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