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在这里,有太多创新创业的故事

  原标题: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在这里,有太多创新创业的故事(深度观察)

  本报记者 吴秋余 李 刚 葛孟超

深圳:在这里,有太多创新创业的故事

图①:邓锦辉(左)向渔民村老人发放惠民优惠券。图②:戚卓(右)参加深圳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图③:周剑和他的Walker机器人。图④:深圳市区。资料图片

  1980年—2020年,这是深圳经济特区破土而出、蓬勃生长的40年。

  40年前的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40年间,深圳经济特区发挥着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深圳人的生活也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改变。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倾听一些在深圳长期工作生活的普通人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感受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

  老渔民邓锦辉——

  经济特区给了我新生活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处处是工地,村民们跑运输、做加工……1981年,渔民村成为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

  夏日炎炎,海风阵阵。深圳罗湖区渔民村,中国最早的“万元户村”,我们的采访从这里开始。

  “要是没有改革开放,你看到的这些地方可能还是泥塘呢!”见到渔民村的老渔民邓锦辉,是在村里古色古香的“渔人码头”文化室,他正和五六位老人悠闲地喝茶、读报、看书。“现在村里年年有分红、家家有产业,大家在‘物质小康’之后,都在追求‘精神小康’了。”说起文化室,担任渔民村居委会副主任的邓锦辉颇为自豪。

  走出文化室,漫步于0.25平方公里的渔民村,记者找不到一点小渔村的感觉。鳞次栉比的小高楼、清洁宽阔的水泥路、郁郁葱葱的绿化带……昔日荒僻的小渔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样板村”。

  62岁的邓锦辉肤色黝黑、身体结实,看着显年轻,“你以为我有多老?我比特区的‘岁数’大不了多少!”他哈哈大笑。

  说话间,邓锦辉带着记者来到位于渔民村社区的家中,12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宽敞舒适,各种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记者试图寻找一些渔民生活的痕迹,一无所获。“现在除了周末钓钓鱼,生活里几乎没有‘渔民’的影子了。”邓锦辉说。

  邓锦辉搬过多次家。他回忆道:“每搬一次家,生活都是一次大变样。”

  改革开放前,邓锦辉与大多数普通村民一样,住的是土墙瓦房,过着海上漂泊的日子。“出一次海至少半个月,吃住都在船上。”邓锦辉告诉记者,那时的他总想,这大概就是自己一辈子的生活了。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渔民村的春天来了。高速发展的经济特区处处是工地,村民们也从中觅得商机,渔民村迅速组建起自己的船队和车队搞运输。“现在的深圳国贸大厦、罗湖香格里拉大酒店,很多砖瓦、沙石都是我们运过去的,我们是一天天看着深圳长高。”邓锦辉骄傲地说。

  虽然是简单的建筑材料运输,但市场供不应求。依靠自己的船队,村民们从中山运砖头来深圳卖,一船能装两万多块砖,能挣几千元。

  “那时候,经常要干到凌晨2点甚至通宵,大家抢着干活,不把当天任务完成没人下班。”邓锦辉说,他的妻子在村里珠宝厂上班,把一个个小珠子小亮片穿起来,做成装饰品运到香港卖。“虽然苦点累点,但两口子一起努力,感觉日子特别有奔头。”

  跑运输、做加工……20世纪80年代初,邓锦辉夫妻二人年收入就超过了1万元。1981年,渔民村成为全国著名的“万元户村”。次年,村里统一盖起30多幢二层小洋楼,邓锦辉家也分到了一幢。

  “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样样都有,地板是大理石的,水绿水绿的。我最喜欢的是那台大音响,可以唱卡拉OK,当时村里好多人都跑到我家来唱歌。”邓锦辉觉得,那是祖祖辈辈都没过上的好日子。

  好日子才刚刚开始。1985年,村里集资建成了7层高的工业大楼,制衣厂、表带厂相继入驻;1992年,村集体成立深圳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村民人人可以获得分红;2004年,旧村改造完成,现代化的高层住宅取代了老旧的“握手楼”和“拥抱楼”,邓锦辉搬进了现在的房子中。

  对渔民村村民来说,2012年12月8日是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渔民村。“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渔民村的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大台阶!”邓锦辉说,近几年,村里重新装修了430平方米的老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让村民老有所养,还成立了粤剧队,开展邻里节、渔乐节等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里人现在最希望的,就是总书记能再来渔民村,看看今天村里的新变化。”

  “经济发展了,我们几个居委会干部一合计,想丰富一下村民的文化生活,就办了个渔乐节。”邓锦辉说,渔乐节一次大概两小时,跳舞、唱歌等节目都由村民们自己出,大家都想露一手,在一起排练、演出其乐融融。

  “渔村一派时尚景象,绿荫通幽处,小区人气旺,举村喜气扬,赞扬改革开放……”渔丰实业公司一间办公室里,传出这样一首悠扬的粤语小调,这首小调就是几位村民为今年渔乐节准备的。如今的渔民村,村集体资产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800万元增长到4.8亿元。“渔民村正计划对村集体经济、基层治理等进行全方位提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做贡献。”邓锦辉说。

  “海上飘零”“翻身解放”“春到渔村”……蜿蜒350多米的渔民村文化长廊里,一幅幅精美的青铜浮雕记录了今昔变迁。从渔民村向西北方望去,京基100大厦等许多深圳标志性建筑耸入云霄。

  打工妹戚卓——

  经济特区给了我新力量

  “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见到戚卓,是在深圳电视台“都市调查”栏目录制时。专业的分析、缜密的逻辑、从容的谈吐,让人很难将她与20年前的打工妹联系在一起。

  “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坐在记者对面的戚卓,眼神里透出从容与自信。

  戚卓与深圳结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她的父亲在深圳打工,常说起深圳发展速度、温暖的大海、世界之窗……从那时起,这些点点滴滴就刻在戚卓的心里,到经济特区去,成为戚卓心中的向往。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深圳:在这里,有太多创新创业的故事 https://www.dachanpin.com/a/cpsj/7254.html

(0)
上一篇 2023-05-11 03:18:09
下一篇 2023-05-11 03:19:50

相关推荐

  • 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在鄂尔多斯市举办

    鄂尔多斯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张永恒在采访中指出:通过“中国创翼”大赛的成功举办,涌现出大量适合我市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和高科技的项目,为我市加快建设“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做出探索性实验。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推动高质量项目更好更快的发展,陆续举办“活力鄂市”、“智汇鄂市”、“财见鄂市”等系列活动,使人才、资源、资金得到合理化配置,抓好以…

    产品设计 2023-05-10
    121
  • “科技创新”再成热词!看税收如何赋能创业创新沃土

    在科技创新这场激烈的争先赛中,不少杭州企业依托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快创新步伐,争当行业领跑者。科创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背后,税收为企业茁壮成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养分”。 (责任编辑:admin)

    产品设计 2023-05-11
    102
  • 留闽过年的台湾青年:创业正当时

      (新春走基层)留闽过年的台湾青年:创业正当时   中新网漳州2月3日电 (张金川 龚雯)“预计春节期间生意会更好。”经营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90后”台湾青年赖圣勋正忙着增加海鲜储备,对接客户,抢抓春节商机。   春节临近,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里的台湾青年纷纷响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倡议,选择“留闽过年”。在该基地安营扎寨的赖圣勋,是首次在大…

    2023-05-11
    165
  • 天津多部门形成合力多措并举 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就业创业

      天津北方网讯:从市人社局获悉,日前,我市发布关于做好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市教委、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团市委等多个部门形成合力,全力促进我市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发挥高校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成立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广泛开展“校园招聘月”“国聘行动”…

    产品设计 2023-05-10
    114
  • @高校毕业生 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启动,每年选派3.2万人投身基层干事创业

      近日,人社部会同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林草局、团中央等部门印发通知,决定于2021年至2025年实施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计划,每年选派3.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   《通知》明确,第四轮“三支一扶”计划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2023-05-10
    101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6:30,节假日休息